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公告

《朝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成果予以公布

日期:2019-12-11 来源:市规划国土委朝阳分局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第六章 铸造多元包容的文化都会,彰显国际风范的城市魅力

    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要求,发挥朝阳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双区叠加”优势,着力推进国际文化交流窗口区、创意文化引领区、运河文化活力区建设,打造历史记忆再现、传承创新活跃、中外多元包容、优雅时尚现代的朝阳文化形象,加快建成传统和现代交融的国际创意城区。塑造“国际特色、首都特质、创意风尚、时代风标”的城市面貌,强化彰显大国首都特质的城市形象。

    第一节 建设多元文化荟萃、开放包容的文化都会

    第69条 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国际交往活动空间,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发挥朝阳区国际交往发展优势,依托奥林匹克中心区、北京商务中心区、望京地区及外国驻华使馆区等区域,完善国事活动和国际交往场所,努力使朝阳区成为国际文化资源交互的纽带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窗口。

    1.突出使馆外交文化

    驻华使馆、外交公寓群、涉外建筑等共同构成了朝阳区丰富的涉外文化资源。保护塑造驻华使馆文化风貌,提升区域环境品质,充分展现大国首都丰富的文化内涵。

    2.突出国际商务文化

    充分发挥北京商务中心区及望京区域的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国际传媒等资源丰富及高端商务功能完善的优势,聚集国际文化商务关键要素资源,打造国际商务文化节等活动品牌。

    3.突出国际体育文化

    以奥林匹克中心区为依托,打造集体育、文化、会议会展、旅游、科技、商务于一体的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区。做好北京冬奥会、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活动的组织保障工作,大力引进举办重大体育赛事、国际性演艺活动,建立与国际城市和国际专业组织的合作交流机制,吸引国际文化、体育、旅游、会展等国际组织机构落户,深化拓展在科技、人文、艺术、体育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

    4.提升朝阳区国际活动承载力

    以国家会议中心(一期、二期)、老国展、农展馆等核心会展区域为重点,提升国际会议会展的服务接待能力。提高区域场馆、酒店、商务楼宇等配套设施的软硬件水平,提供国际化、专业化的高水准服务。

    扩大三里屯、朝阳公园等特色区域的国际影响力,做好中关村朝阳园北区“三国际一未来”等重大项目的选址建设。积极推进国际医疗机构、国际教育资源的引进,推进国际化社区的配套建设,完善社区涉外服务基础设施,打造中外交融、舒适和谐的国际服务环境。

    5.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展与国际知名文化园区的交流合作,深入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间的交流合作,培育国际文化交易市场,建立国际高端人才培训交流机制,传播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理念,彰显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第70条 推进老旧厂房保护利用,鼓励创意文化发展,建设创意朝阳

    按照“该保则保、以保定用、以用促保”的原则,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不断挖掘老旧厂房文化内涵和再生价值,积极探索疏解提升、创新利用模式,兴办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

    1.构建全区创意文化发展新格局

    依托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大山子片区、垡头片区形成创意文化发展新格局。

    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为引领,重点发展文化传媒、数字内容、创意设计、休闲娱乐等高端产业和高精尖项目,逐步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成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新名片和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试验田。大力培育发展文化艺术创作、艺术品展示交易、时尚设计等产业,打造大山子时尚创意产业功能区。以传统工业区改造为依托,以文化科技、文化产业为特色,打造南部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区,促进南北均衡发展。

    2.加强工业遗存保护与活化利用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作用,盘活老旧厂房存量空间资源,建设创意办公空间、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城市书屋,支持举办文化节等文艺活动,打造一批精品文化产业基地,形成文化产业融入城市发展的朝阳实践。在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中加强对特色建筑的文物认定,按照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完善支持政策,提升精准服务水平,优化营商营文环境,推动高端文化、产业要素落地。

    3.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为引领,带动全区“文化+”全面融合发展

    紧跟科技前沿趋势,注重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强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主要特征,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为核心的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推进“文化+”战略,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推动“文化+制造”、“文化+商务”、“文化+旅游”、“文化+体育”的多重融合。

    第71条 加强以运河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保护,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1.着力保护大运河遗产文化资源,打造朝阳运河文化品牌

    严格落实大运河遗产保护要求,认真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修复提升通惠河、坝河、萧太后河三条古河道,着重突出永通桥、平津上闸遗址、庆丰上闸遗址、神木厂址(含神木谣碑)等多处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世界级历史文化名片。

    延续与漕运有关的花会、庙会、河灯、舞龙等活动,依托朝阳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大运河庙会、元宵灯盏、七夕大运河特色演出等品牌工程。挖掘和传承漕运沿岸的村落发展变迁形成的地域特色文化。

    采用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测绘、科技考古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元、明、清时期大运河遗产考古调查与研究工作。采用多种现代技术手段最大限度提取运河文化遗存信息,深入挖掘大运河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2.加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全方位彰显历史文化魅力

    依托通惠河、坝河、萧太后河及朝阳区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日坛公园、顺承郡王府等历史文化特色区域,全景式展现历史文化风貌。

    实施“六个一批”文物保护工程,将文物保护利用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和区域内博物馆等资源的规划、整合和建设力度,提升服务水平,继续推动向社会开放。加强地下文物保护工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坚持考古先行。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机制。构建以区非遗中心为统领、街乡非遗展示平台和社会机构、学校、社区传承培训点为支撑的传承阵地线,展示推广非遗项目。

    第二节 加强城市设计,强化城市风貌

    第72条 塑造“国际特色、首都特质、创意风尚、时代风标”的城市面貌

    依托优越的地缘优势,发挥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作用,营造浓厚的国际氛围,突出国际特色。坚持符合首都特点的城市建设方向,强化彰显大国首都特质的城市形象。发挥科技、文化、传媒等创新创意资源聚集的巨大优势,突出创意风尚的引领作用。继续塑造代表现代北京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展现国际一流城市建设水平的时代风标。

    第73条 高标准建设长安街东延长线、中轴线北延长线,彰显大国首都形象

    1.塑造长安街东延长线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城市形象

    以北京商务中心区、外国驻华使馆区为重点,提升国际商务、文化、国际交往功能。加强延伸至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景观大道建设,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综合功能和环境品质,加强沿线特色节点的塑造。

    2.完善中轴线北延长线奥林匹克中心区国际交往、国家体育文化功能

    依托丰富的奥运遗产以及众多国家级的文化场馆,加强与中轴线及其南延长线的联动,打造集中展示中华文明的中轴文化带,重塑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进一步突出区域内新建项目的文化属性及公共属性,塑造舒朗大气、开放包容的场所精神,传承中轴线的历史使命,强化重大国际交流活动、重要国事活动主基地的作用。优化中轴线公共空间的景观环境,以人为本营造充满活力的开放空间。

    第74条 进一步拉开城市建设框架,强化组团发展格局

    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以温榆河生态走廊为屏障,以绿化隔离地区为基底,建设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进一步明确城市开发边界的约束作用,强化组团发展格局,避免建设区连片蔓延。优先推进生态空间内的拆违还绿工作,打通阻碍绿地联通的关键节点。严格控制生态空间内的建设行为,严格控制建筑高度。

    第75条 强化开发边界内外的差异化空间管控,塑造疏密有致的城市形象

    1.严格遵守城市刚性底线管控要求

    统筹考虑文物保护、绿色生态空间、景观视廊、机场净空管制等城市空间管控的刚性要求,塑造优质的城市景观界面,确保生态空间的完整性,保障城市风廊的畅通性。

    2.塑造大疏大密的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建设宜疏则疏,宜密则密,避免均质化的强度分布。城市开发边界内的土地集约高效利用,适宜强度开发,综合考虑重点功能区、轨道交通站点等有利条件,进行中高密度建设,形成多层级、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能力的城市公共中心。城市开发边界外以绿色空间为底,严控建筑体量及建筑高度。

    3.制定合理的建筑高度分区

    综合考虑现状建设情况、上位规划、重点功能区分布、城乡建设用地资源、规划用地性质、通风廊道和轨道站点等因素,针对城市建设的密度、强度、高度以及肌理等多方面内容,对空间形态进行分级控制。

    4.构建景观眺望系统

    在城市轴线、重点功能区、大尺度生态绿地的边缘等地点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景观构筑物、超高层建筑等布置眺望观赏点,构建多维度、多角度展示城市特色风貌的景观眺望系统,感知城市的空间结构和整体意象,让市民更好地看城市、看风景。以奥林匹克塔等建筑及构筑物为视点,形成眺望城市的景观视廊,对视廊内的建设进行管控。

    在多条城市主要门户通道和城市绿色开放空间节点处规划景观视点,作为看城市、看风景的重要观测点,塑造生态自然景观和现代城市共融的城市景观意象。

    5.加强城市天际线及重要门户节点的塑造

    注重大型绿地、滨水开放空间观赏城市的景观效果,加强北京商务中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等的天际轮廓线塑造,重点控制城市重要功能区核心建筑群的天际线,对高层建筑的布局、组合、建筑顶部处理进行相应的引导控制,塑造特色鲜明、错落有致、富有韵律的城市天际线。

    注重主要高速公路入城门户的景观形象,提升机场高速、京承高速、京通快速、京沈高速、京沪高速等高速公路入城门户的景观效果,门户处的新建及改建建筑在建筑形态、建筑朝向与建筑布局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入城路径的景观效果,塑造易于识别、特点突出、尺度适宜的门户形象。

    第76条 加强城市风貌的管控要求,塑造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朝阳形象

    1.强化城市建设区特色风貌控制

    深入挖掘区域特征和潜力,统筹考虑景观、建筑、主导功能、开放空间等要素,将朝阳区划分为商务商业、创新科技、创意文化和宜居生活四类特色风貌区,从建筑风貌、建筑尺度、建筑色彩、公共空间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引导与控制。

    2.营造特色活力街区和景观节点

    依托朝阳丰富的文化、历史、商业资源,营造主题鲜明、尺度宜人的特色街区,重点建设三里屯、国贸等商业特色街区及大山子、潘家园等文化特色街区,突出街区特色和品牌,提升城市活力,彰显城市魅力。结合城市历史、人文和景观特色,塑造富有特点的城市节点空间,强化空间特色,打造“朝阳二十四景”。

    3.塑造高品质公共空间

    挖掘城市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整合公园绿地、滨水空间、街道、广场等不同类型与尺度的公共空间,加强公共空间与城市重要交通节点、大型居住社区的联系,强化与城市居住、商业、文化、体育等多元功能的融合,为市民就近提供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结合老旧小区、旧工业区和部分特色村庄的综合整治和有机更新,优先保障公共空间的实施。加强精细化设计与管理,提高公共空间的覆盖度、丰富度、可达性与复合性,兼顾文化、休闲、体育等多元活动需求。

    4.加强城市色彩引导和控制

    突出朝阳区时尚新颖、多元交汇的色彩形象。重点加强中轴线北延长线和长安街东延长线地区的色彩管控,彰显大国首都形象特征。

    5.加强城市第五立面管控要求

    结合建筑功能和区域环境分析,从屋顶形式、屋顶材质、屋顶色彩、屋顶设施、屋顶绿化等多个方面提出差异化管控要求,全面提升第五立面整体品质。重点对城市重要功能区周边、高层建筑聚集区、机场起降区周边进行控制和管理。

    第77条 增强街道空间魅力

    营造高品质的街道环境,满足市民对于街道生活和社区归属感的向往,使街道成为具有“场所精神”的活力空间。

    将朝阳区街道划分为交通主导类街道、生活服务类街道、特色类街道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街道进行分类设计引导,提出优化对策。

    结合轨道站点、公共开放空间,重点打造片区和组团的林荫生活街和林荫景观街。通过道路断面、植被、街道家具、沿街建筑功能等各方面的综合整治,提升街道环境品质,塑造具有吸引力的社区生活、景观主街。林荫生活街增加休憩等服务设施,增强沿街建筑底层功能的开放性和公共性,营造生活氛围浓厚、适宜步行的城市街道。林荫景观街强化特色植被种植,营造街道不同季节的特色景观。

    第78条 加强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管控

    将能够充分展现朝阳城市空间特色的地区确定为城市设计的重点地区,重点地区进行三级管控,挖掘资源特色、强化区域特点、注重品质提升、总结设计要点、提炼管控要素,制定相应的控制引导要求。

    一级重点地区主要有长安街东延长线周边地区、中轴线北延长线周边地区。二级重点地区主要有城市重要功能区、重要滨水地区、重要公园及景观风貌区、工业文化遗产地区、对外交通枢纽及轨道交通多线换乘枢纽地区、主要交通廊道及周边地区等。三级重点地区包括其他重要公建区或大型公共活动地区、区级公园及景观区、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及周边地区。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