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公告

《朝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成果予以公布

日期:2019-12-11 来源:市规划国土委朝阳分局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第五章 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全面提升生活空间品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七有”目标、“五性”需要,突出解决便利性、宜居性问题,补齐民生短板。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优化职住结构和布局,促进职住均衡发展,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构建匹配需求、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全区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优化住房供应体系,促进职住均衡发展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住房保障和住房市场两大体系。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到2035年实现朝阳区住房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居住环境品质改善,社区治理水平提升的总体目标。

    第54条 合理布局居住用地,适度提高居住及其配套用地比重

    居住用地空间布局与重点地区规划、各类专项规划紧密对接,尽量布局在重点功能区、轨道交通站点、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节点的周边地区,同步建设和完善居住用地的周边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到2035年城乡职住用地比例达到1:2。

    第55条 优化住房供应体系,完善住房供应结构

    深化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主体共同参与,积极探索多种住房供应类型。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元需求,合理确定各类住房的供应比例。

    科学确定居住用地规模,进行用地供需研究,制定土地供应年度计划,合理安排居住用地供应时序,重点满足各类保障性住房的用地供应。积极盘活存量资源,增存并重,通过存量住房市场优化住房资源配置。

    第56条 加强住房市场调控,建立健全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动态监管,严格规范住房市场秩序,规范商品房销售行为,严肃查处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销售、中介等环节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引导居民树立健康合理的消费观,推进租购并举、理性适度的住房梯度消费模式。

    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住房租赁市场,形成管理规范化、供给差异化、主体多样化的住房租赁市场体系。整合社会空置、闲散存量房屋资源用于租赁,通过新增商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公租房,以及存量住房资源的整合,满足不同人群住有所居的需求。

    第57条 建立健全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

    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深化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的政策机制。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多渠道筹建保障性住房。

    健全保障性住房准入、申请审核、轮候和分配机制,优化审核程序,提高审核效率。重点保障中低收入家庭,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采用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严格规范保障性住房居住使用管理。

    第58条 优化职住关系,促进职住均衡发展

    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结合产业分布、道路交通、公共配套等因素进行居住用地布局。新增居住用地优先在轨道站点周边选址,培育就业功能,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

    创新职住对接机制,提高就业人员就近居住配置率。探索创新租赁住房供应政策。鼓励中关村朝阳园、北京商务中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等重点功能区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加强人才公租房建设。

    增强主要功能区与大型居住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增加通勤主导方向上的道路交通、轨道交通线路以及主要站点或枢纽,推广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TOD),形成功能混合、职住就近匹配的功能片区。

    第59条 大力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建立健全城市更新改造机制

    探索老旧小区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提高就业就近居住配置率的综合整治路径和机制。开展老旧小区抗震加固、节能改造、加装电梯、社区和居家适老化改造、无障碍环境改造等工作,着重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建立老旧小区日常管理维护长效机制,促进物业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社会化。

    第60条 提高住房建设标准和质量

    大力发展节约型居住区、绿色宜居型居住区和节能省地型住宅,推进住房建设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推广住宅产业化,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住房中的比重。积极推行全装修住宅建设,鼓励大开间的灵活性住宅设计理念。推广百年住宅标准,提高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一星级的住房比例。严格落实绿色建筑相关要求,加快推行绿色建筑工程专项验收和备案工作。

    第二节 提供匹配需求、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

    第61条 建成公平优质、多元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

    结合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按照“布局科学、结构合理、配齐配足、突出特色”原则,科学合理做好教育设施规划。适应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基础教育各学段教育资源结构,补充供给短板,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教育服务体系。重点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改革,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配置。促进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国际学校建设。推进规模学校布局,为教育发展预留空间。健全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保障特殊人群受教育权利。加强资源整合,重点培养服务首都高精尖产业、高端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城市发展能力。

    第62条 建设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健康服务体系

    以建设健康朝阳为目标,促进朝阳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发展,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人民健康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康复、护理功能,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动急慢分治,促进医疗服务便民高效、公共卫生服务均等,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到2035年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7.5张左右。

    协助推进市属医院疏解,积极承接优质医疗资源。统筹布局区域医疗中心,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五环外和东南部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薄弱地区转移。以全覆盖、均等化为目标,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建设,为市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对需求度高的专科和相关机构的支持引导。加强儿童、妇产、精神等短板专科建设,大力发展康复、护理等连续性医疗服务。加强社会办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突出朝阳国际医疗特色,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国际化、高水平、优服务建设,保持朝阳国际医疗优势地位。结合区域人口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人口、地域全覆盖,保证健康服务与社会发展同步提升。统筹规划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朝阳区与全市院前医疗急救协同发展,形成符合城市功能定位、可持续发展的院前急救体系。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构建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

    鼓励医疗卫生设施与公益性福利设施、养老设施临近设置,共建共享,集约高效利用医养空间。深化医联体建设,促进松散型医联体向紧密型医联体过渡。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推进智能化信息平台在卫生防病、基本医疗、基层卫生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为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支撑。

    第63条 建成均衡优质、精准服务、彰显特色的福利服务体系

    坚持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建成均衡优质、精准服务、彰显特色的福利服务体系。坚持“老、残、儿”一体化原则,以养老服务设施为主线,推动各类福利设施共建共享、服务融合发展。

    健全覆盖区、街道(地区)、社区(村)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重点消除“服务盲区”、完善老旧小区各类福利设施建设,实现需求人群与设施空间相匹配。到2035年全面提升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保障能力,千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9.5张。

    以适度普惠为原则,以街道(地区)为规划单元建立均衡优质的就近养老服务联合体,满足就近养老需求;地区范围内依托大范围绿隔绿色空间适度建设高端及特定需求养老服务设施,满足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持续优化残疾人社会支持环境,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强无障碍设施及环境建设维护,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的便利程度。健全残疾人养护照料和康复服务体系。

    推动养老服务设施、残疾人服务设施与医疗设施临近设置、功能共享,为建立与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家庭—社区—机构—医院”无缝衔接的照护服务体系提供空间支撑。根据特定人群需求细化机构养老设施、残疾人康复托养所的服务定位,精细设计、精准实施。

    构建城乡均衡、生态节地、管理规范、制度健全、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的殡葬服务体系。科学合理做好殡葬设施布局规划,经营性公墓无新增、不扩容,利用经营性殡葬设施补齐公益性殡葬设施短板,不再新增公益性公墓,保留公墓应压缩规模、优化布局。深化推进殡葬改革,强化部门联动,加强“智慧殡葬”建设,保障殡葬事业可持续发展。

    第64条 构建互通共享、便捷高效、品牌响亮的公共文化网络

    立足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核心区的高度,以均等化、标准化、社会化、数字化为目标,全面推动区、地区、街道(乡)、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支持现代实体书店和特色博物馆创新发展,到2035年城市绿化空间、公共开敞空间、水系公园等城市要素与文化设施实现有机融合,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提高到0.45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实体书店数量达到2.5家,每10万人拥有博物馆数量达到2处,建构“有资源、有内容、有品质、有活力”的文化设施网络,形成“朝阳特色、首都典范、全国一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多渠道构建文化设施服务网络。进一步支持品牌知名度高、创新发展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实体书店发展,建设一批专业性、特色化的公益性城市书屋,打造一批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阅读空间,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补齐区级博物馆短板,扶持乡村记忆馆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博物馆,提升各类各级博物馆的办馆质量,打造以国家级大型博物馆为龙头,行业专题博物馆为支撑,民办博物馆和艺术馆为特色的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博物馆体系。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国际展览中心、音乐厅、大剧场等高端文化设施建设。

    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加强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区级统领、组团带动、社会参与、群众评价的文化设施运营协同机制,以定制式、点菜式、融合式等方式完善公共图书、公益演出、文化活动等配送体系,全面提供优质、精准、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第65条 构建更便捷、更多元、更综合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为市民提供更便捷、更多元、更综合的体育健身场所。推动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鼓励体育设施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鼓励公园绿地及开敞空间增加体育健身服务功能。到2035年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提高到0.7平方米。构建多层次的体育设施布局体系,优化市、区级大型设施,强化中型设施,街区层面均匀布点,打造3公里健身圈(车行15分钟)。完善小型设施,补充居住区配套、增加就业区服务,打造1公里健身圈(步行15分钟)。积极发挥奥运遗产功效,加强国家级大型场馆的赛后利用,让朝阳区以及北京市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享用奥运遗产。同时考虑竞技体育的用地和训练基地的需求,优化体育设施用地布局。

    以打造“群众六个身边工程”为主线,以基层健身队伍、健身组织、科学健身指导驿站等项目为重点,为地区群众开展科学健身提供就近、便利、科学、有效的“菜单式”健身服务。促进城市公园绿地、郊野公园、城市广场等公共开敞空间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有机融合。朝阳区北部、东北部、东部、东南部、南部五个区域,分别建设大、中、小、微等不同规模的体育健身休闲场所,重点在东南部区域建设综合性的体育健身场所,满足大众健身的需求。

    第66条 建设便利、优质、绿色的生活性服务业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努力构建现代社区生活服务新格局。持续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构建均衡完善的便民服务网络,提供全面优质绿色的便民服务,到2035年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

    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加基本便民商业设施,建立差异化商业服务体系,发展一站式便民服务综合体,提高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等设施覆盖度,培育一批“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示范企业,进一步通过新零售、物联网等社区服务领域创新发展,构建“社区商业—综合体—商圈”三级生活性服务业体系,逐步形成结构优化、水平先进、开放共赢、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实现生活性服务业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

    第67条 建设安全、高效、绿色、智慧的城市配送体系

    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深化“三化”主攻方向,按照全市城市物流节点网络规划要求,构建以保障朝阳区城市运行为基本职能,以“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末端网点”的服务网络为重要承载,以安全、高效、绿色、共享、智慧为发展目标的城市智慧物流配送体系。

    改变当前无序、散乱的物流设施分布方式,积极推动城市物流组织模式的转型和升级。不断增强物流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逐步形成扁平化物流网络体系。加快智慧共配中心、快递与即时物流分拨平台、冷链分拨中心建设,确保国际赛事、重大活动、会议会展等特殊物流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坚持高效集约的发展方式,推动存量疏解升级,树立都市绿色物流示范。规范城市末端配送组织,完善末端配送网点的配套功能,形成多功能集约化的物流配送终端网络。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探索和应用试点,广泛应用无人技术、自动化设备整合物流需求,提高物流的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构建数据驱动、平台共享的城市智慧物流体系样板。

    支持多种形式的物流末端配送场所和末端营业网点建设,新建社区的末端配送和营业网点应同步纳入社区规划及建设中,在社区、写字楼、高校等人流集中区域加大智能自提柜、智能快件箱等末端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新建社区和公共建筑物预留物流配送车辆末端停靠场地和物流新技术装备的发展空间。

    第68条 建设精准高效、兼容共享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制定居住公共服务设施修补方案、专项规划和工作计划,通过利用疏解腾退空间、绿隔地区建设、棚户区改造、违法建设治理、租赁购买房屋、利用国有企业原有商业网点资源及闲置空间等多种方式补齐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建立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兼容标准,在合理的服务半径内引导使用性质相近或可兼容的居住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集中规划安排、相邻或合并设置。鼓励居住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功能混合、集约利用、空间共享,提高使用效率。鼓励城市体育场馆、文化设施、中小学校的文体设施等在合理的服务半径内与所在街道和地区办事处、城乡社区按照互助合作、社区共建、资源共享的方式有序开放。

    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管理办法,优化工作机制,加强部门联动、信息共享,发挥职能优势,齐抓共管,实现居住项目配建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严格落实规划指标,与住宅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使用。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