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河严选| 专题连载《我He我的家乡》(三)
分享: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我He我的家乡》第三期,聆听孙河故事,共建孙河未来。
记忆中的孙河马掌铺
孙军生
2009年,家乡孙河村拆迁,喧嚣的街道、熟悉的村容旧貌消失在了视线中。唯有那些很近的、久远的、清晰的、模糊的家乡记忆,依然存留在脑海里,我的这些记忆里就有孙河马掌铺的身影,就有钉马掌的师傅工作时那娴熟麻利的场面。
钉马掌这个行当也位于三百六十行之列,它的历史最少也得有两千多年了。常走砂石路的马蹄子更容易磨损变形,因此古人发明了铁马掌钉在马蹄子上。古镇孙河坐落在交通要道边,旧时运输主要是马车,也相应而生了马掌铺这个行业。解放以后,孙河从事这个行当时间较长的是本村人马师傅。围观给马钉掌,是我们少年时期的一大乐趣。
人民公社时期,各村的生活队都有大车组,养有马、驴、骡、牛等牲畜,所以是离不开钉马掌这个行业的。当时,孙河马师傅的掌铺有的时期是为生产队干,有的时期是挣了钱要向生产队买工分,活儿忙时,生产队也曾指派人和马师傅一起边学习边干。
1973年,马师傅的儿子马志勇初中毕业,便正式和父亲一起干起了钉马掌这一行。马家钉马掌是家传,至少马志勇的爷爷那一代就操此职业了。记忆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孙河村边京顺路西侧有三间小屋,屋前搭着天棚,栽有一组立木和横木组成的拴马桩,屋前盘有一个小炉灶,这就是马氏父子工作的场所。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孙河村在村边京顺路西侧盖起了一排门脸儿房出租,孙河村开始繁荣了。而路边的马掌铺却悄然地消失了,大约是1986年左右,马氏父子搬到村里自家院中去干了,已是完全由他们自己经营。
此时人民公社已解体几年,恢复了乡镇制,生产队成为村民委员会,农村搞起了联产承包。一些村民自己养了马拴了车耕种土地,有的用马车为附近翻盖房屋的村民送砖跑运输,所以马掌铺的生意还是挺红火的。
后来北甸砖厂停产,周围农村不少土地占用、绿化没有农田了,也就没有村民养马了。但马氏父子的钉马掌生意一直延续到2009年孙河村拆迁。因为附近有跑马场有时需要钉马掌,也有一些零星的活儿,但活儿是越来越少了,拆迁后他们才彻底告别了这门手艺。
转眼间,小马师傅马志勇也已过六十五岁,在小区中过着悠闲的退休生活,有时我们一块聊聊天儿。每当聊起钉马掌之事,他的话很多,我也从中了解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儿。
如今,我们这个地区马车与马都看不见了,年轻人更不知道马掌铺为何物了。钉马掌的技艺也算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些牧区、马场还在流传着。钉马掌的技艺在我们这里已退出历史舞台,孙河马掌铺也就成为了远去的“孙河记忆”中的一道风景。
文章写于2022年,作者孙军生系孙河村民、东郊农场退休职工。
每一次阅读,都是对孙河乡历史的重温;每一次分享,都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本期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下周一我们不见不散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共同见证孙河乡故事的丰富和传承,让我们携手前行,在孙河乡的旅程中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