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
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的要求,聚焦朝阳“1234发展战略”和“五宜”朝阳建设,推动朝阳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全年GDP同比增长5%。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97.6亿元,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66.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全市首位。
(一)坚持“五子”联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津港通”平台设立北京CBD服务专属窗口,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同发布朝阳创新中心项目,朝阳站配套交通枢纽工程完工。“两区”建设纵深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等14个领域80项任务落地,引进特斯拉保险经纪等一批重大项目,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北京代表处落地。新增外资入库项目排名全市第一,服贸会朝阳组团意向成交金额居全市各区之首。数字经济核心区加快打造。启动全市首个AI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全区互联网3.0企业超1200家,中关村数字医疗产业园正式开园。北数所数据交易规模突破86.9亿元,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具备1000P算力规模。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启动实施科技创新、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推进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支持政策。山河湾谷先导区落地企业72家,北理工朝阳科技园正式运营。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入驻12家国际科技组织,国际创投集聚区注册投资管理机构和基金产品61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进。消费供给提质扩容。发布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建设提质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39.5%。THE BOX B等重点商业项目实现开业,举办全市首个公园汽车赛等特色品牌活动。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全年压茬推进的41项市区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主体工程完工。安排137个区政府投资基本建设计划实施项目,实现酒仙桥旧城改建项目等5宗、43万平方米土地入市。
(二)坚持政策组合发力,产业转型升级收获新成效
综合经济统筹调度持续加强。完善区级经济发展调度机制,23个责任部门紧盯占比九成以上的GDP重点行业。信息服务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近三分之一,金融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1.4个百分点。产业发展综合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围绕山河湾谷片区和北京CBD片区,建设“新质生产力融合示范先导区”。优化完善“1+7”产业政策体系,拨付支持资金超8亿元。制定加强新时代朝阳区教育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出台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重点园区实现特色化发展。国际一流的商务中心区持续打造,CBD当选全球商务区创新联合会主席机构,高标准举办北京CBD论坛。朝阳园北区街区控规编制完成,阿里巴巴北京总部园区建成投用,朝阳园在2024年度园区分类评价中6项指标居首位。文创实验区引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文化科技融合类园区超50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实现全市首例外籍自然人投资者企业设立登记“全程网办”,推出“无感监管、无事不扰”新模式,“服务包”企业走访数、诉求解决数均居全市第一。
(三)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城市发展水平得到新提升
城市建管水平持续提高。孛罗营东街等10条道路完工,完成266条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提升,751文化消费街区等6个项目入选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和“优秀项目”。“城市管理大脑”投入试运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不断深化。举办首届北京朝阳花园节,绿隔地区公园环绿道朝阳段一期建成开放。推出全国首个水上超高清裸眼3D艺术体验空间,坝河2.3千米滨水空间建成亮相。PM2.5年均浓度连续四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5年获评优秀。在全市率先发布ESG实施方案,打造ESG特色标杆区。疏解整治促提升成效显著。“疏整促”8项任务完成量排名全市第一。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约1.1万套。实施首开“1托4”项目,核心地块三间房仅用21天实现645户居民全部签约交房。城市安全发展根基有力夯实。全区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34%、死亡人数下降35.3%。“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增至31个、储备38个。
(四)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城市化实现新突破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9个乡7.6万名农业人口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十八里店乡小武基村等6个村、2个平房区顺利腾退,管庄乡小寺村等4个安置房项目建成回迁。乡村建设治理不断深化。高井村乡村改造提升项目完工,开展村民自建出租房专项整治工作,基本实现“双疏散通道”全覆盖。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稳步开展太阳宫科技文化创业大厦等9个项目建设,大力推动王四营新能源科技产业园等15个集体产业项目。农业发展质效持续提升。完成市级粮食单产提升和蔬菜生产目标任务,打造“赏食兼顾”都市农业景观。
(五)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高品质生活迈上新台阶
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提升。12345市民服务热线解决率、满意率稳步提升,12个市级主题诉求量实现下降。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实现街乡全覆盖,酒仙桥粪便消纳站试运行,挂牌设立13个物业纠纷流动调解室。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十一学校朝阳实验学校小学部等7所学校开学,建成全市首家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等项目规划建设加快,在全市率先实现胸痛、脑卒中“上车即入院”。养老服务设施、养老床位、入住人数均居全市首位。发放市区两级就业政策资金10.9亿元、居全市首位。文化供给更加丰富。制定出台27条助力“演艺之都”建设举措,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等10家博物馆开馆。支援合作持续深化。我区连续六年在全市东西部协作考核中排名第一,帮扶房山区、门头沟区实施20个灾后修缮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