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基层动态

校地共建丨地区干部赴北大社会学系学习 探寻基层治理创新

分享:
日期:2024-05-27 10:21 来源:来广营地区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为进一步推动校地共建深度共融,深入实施“致知”计划,发挥北京大学专家智库作用,推动人才共育共创。5月22日,来广营地区办事处副主任宋玉婧带队,机关科室及社区60余名干部走进北大,开展“走进燕园,探寻基层治理创新”共建交流活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教授周飞舟到场致辞。

周飞舟主任介绍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发展历程。他指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与来广营地区携手同行的两年,硕果累累。双方此前开展的师生田野调查、社会实践、与来广营地区的校地共建等,让基层治理创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和融合创新的进展。

北大社会学系研究生、“嵌入式”实习项目负责人董佳晨对校地共建阶段成果进行总结,并分享感受。

初识燕园

走进燕园第一站——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这座中国高校成立的第一座现代化博物馆,馆藏丰富,每件文物都有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密码,每件标本都浸润着北大师生的汗水与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志愿者们细致耐心地讲述着每一个历史时刻。活泼可爱的文物造型更是令人心生怜爱,纷纷打卡。

参观完博物馆,学生志愿者带领大家游览校园,领略夏日时光。五月的未名湖畔,湖光塔影。漫步在林荫小路上,看周边读书窗明,宁静悠长,浓浓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名师解惑

围绕来广营基层治理需求,北大社会学系安排资深专家教授从社区治理范畴、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社会工作部门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的空间、社工队伍的增能发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分享。

陈海萍助理教授讲授了《增能视角下城市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探索》。王思斌教授讲授了《新部制下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及其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的参与》。

专家学者们语言风趣幽默,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课堂互动妙趣横生,现场气氛热烈,学员们流连忘返。

心得感言

一件件满载历史的文物,一堂堂干货满满的专题授课,给大家带来了思想的碰撞,精神的共鸣。让我们看看他们都怎么说~

北苑三号院社区党委书记 张华

今日我有幸与北大师生进行近距离的交流互动,收获颇丰。尤其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陈海萍教授以形象化的方式将社会实践比作“下地”,而王思斌教授则巧妙地借助一个塑料盒,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嵌入式发展”的核心理念。让我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在社会工作中的角色与定位,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宏观的工作视角。

紫绶园社区党委书记 贾春华

漫步在未名湖畔,感受着北大的校园氛围。参观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体会着历史的厚重。走进社会学系的课堂,大家认真聆听着老师们的授课。每一堂课都对社区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愿校地携手、深度共融,早日结出更多硕果,惠及更多百姓,朝美好生活而来。

清苑路第三社区服务站站长梁福美

这次活动,我不仅在北京大学悠久深远的历史底蕴和深厚浓郁的学术氛围中涵养品格,更在专家教授们的讲座中开拓思路、提升专业素养。相信未来我们的校地共建会更加深度融合发展,携手探索专业社会工作在来广营落地生根,不断创新基层治理的“来广营模式”,让我们的社工更能发挥专业价值,让地区更宜居,居民生活更美好!

绣菊园社区服务站站长陈芳芳

一天的北大之旅让我收获满满,无论是校园中的建筑还是风景,都展现了北大的独特魅力。而陈老师和王教授的讲座内容有理论、有实践、有案例、有思考,对我今后的工作十分有启发。期待未来有机会再次来到这里,继续探索和学习,也期待与北大社会学系的同学们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共同成长。

来广营地区将与北京大学持续开展共建合作,实现校地共促进,推动社工队伍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添加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