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朝阳区产业政策汇编>>文化文明

朝阳区建设国际一流影视制作基地工作计划(2023年-2025年)

日期:2023-12-15 14:22 来源:文创实验区管委会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近年来,朝阳区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为重要承载和抓手,在影视策划创作、投资制作、宣传发行、影视消费、传播交流等方面具备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成为北京影视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承载区。为贯彻落实北京市推进新时代首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进一步提升“朝阳影视”品牌形象,高标准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影视制作基地,结合朝阳区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党中央《关于深化影视业综合改革促进我国影视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国家《“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2035年)》等文件要求,聚焦朝阳区“1234”发展战略和“五宜”朝阳建设,立足朝阳区影视产业发展优势,着力提高影视制作技术水平,牵引上下游影视资源加快聚集,完善制作精良、技术领先、资源集聚、人才云集、精品荟萃的影视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不断提升朝阳区影视产业发展质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影视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强政策集成创新,主动承载国家及北京市影视产业发展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不断完善影视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释放影视产业发展新动能。

坚持提升效能。充分发挥重点园区、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带动作用,聚焦关键技术和重点环节,开展集智攻关,提升影视产业发展效能。

坚持融合发展。实施“影视+”战略,推动影视产业与科技、金融、商务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影视产业整体实力。

(三)功能定位

以高质量资源要素集聚为基础,以影视创制为核心,以数字科技、高端服务、龙头带动为导向,集多元化影视交流创作、全流程影视拍摄服务、高端前沿影视后期制作、复合型影视人才培养等多功能于一体,建设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影视制作基地。

(四)工作目标

到2025年,朝阳区影视产业规模持续提升,影视制作水平持续领先,打造一批富有朝阳特色的优质影视作品,推动更多高水平影视交流活动在朝阳区举办,认定培育一批影视制作“梦工厂”,基本形成影视产业体系完善、产业布局合理、创新活力迸发、制作技术领先、服务水平一流、影视人才荟萃的良好产业生态,市场竞争力、创新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打造“中国故事、北京出品、朝阳制作”品牌。

二、重点任务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紧抓“两区”建设和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发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试验田”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在影视审批、版权交易、新片点映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2.聚焦影视制作领域,深入分析产业发展图谱,以强链补链延链为目标,优化完善产业资金政策,围绕电影(网络电影)、电视剧、网剧、动画、短视频等领域,重点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拍摄、后期制作、高清制播等关键技术领域研发创新的影视企业倾斜,视综合效益情况给予一定扶持。

3.建立科技型影视企业培育库,加强分层分类精准辅导,重点围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和条件进行政策解读,指导有条件的企业及时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关政策支持。

(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4.依托CBD、将台东坝、望京等影视资源聚集区域,积极引导郎园Station、七棵树、文心华策等重点影视园区集群化发展,鼓励功能相似、地理临近的产业园区连片改造发展,打造“一廊两核双集群”的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5.统筹区域空间、设施及环境利用,引导影视制作龙头企业向重点园区集聚,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化水平高的影视制作类园区。鼓励对影视制作产业链各环节所需的光纤、网络、算力公共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改造、升级,完善基础支撑保障。

6.深化影视科技融合,鼓励专业化影视园区和影视制作龙头企业,加大数据中心、5G基站、虚拟数字影棚等前沿影视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虚拟拍摄、数字制片、云端协作、8K超高清等摄制关键技术,推动建设一批数字影视、媒体融合方向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认定培育一批影视制作“梦工厂”。

7.积极探索影视制作功能型项目落地的有效路径,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对存量影视特色园区引进的重点影视制作功能型项目,在符合城市规划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针对其对物理空间的特殊需求,探索对存量空间进行适当改造。

(三)完善平台体系建设

8.加强影视制作技术研发,争取上级支持,重点打造培育一批国家级实验室或国家重点影视制作创新中心,加强影视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联合影视制作头部企业,适时开展影视技术专业认证,引领行业技术升级。

9.开展优质平台认定工作,全面评估影视园区、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情况,根据发展实际和取得的效果,适时认定一批专业化影视园区和“影视制作公共技术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影视制作企业开放自有平台和服务,促进影视制作行业共同发展。

10.完善电影放映体系,积极吸引头部院线落户我区,支持中国电影博物馆等影视场馆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提升观影体验。探索推进公共放映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电影放映进校园、进园区、进社区,营造活跃的观影氛围,丰富影视消费场景。

11.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头部影视企业打造“国际影视版权交易平台”,探索在合规前提下,完善国际版权交易支付功能,助力优质影视作品“走出去”。

12.以AIGC为新引擎,推动影视行业在动漫、综艺、直播等新业态以及内容创作、智能评估、虚拟拍摄、后期制作等生产环节提质增效,鼓励本土优秀影视剧本创制,开发一批富有朝阳特色、反映朝阳生活的原创品牌化、系列化影视作品,讲好朝阳故事。

13.积极发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云园区”作用,加强影视制作供需对接,提高服务效能,建立重点影视园区和影视企业数据库,及时精准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有效破解发展难题。

(四)提升精准服务水平

14.提供影视拍摄服务支持,成立朝阳区影视拍摄服务工作专班,为剧组拍摄报备、现场堪景、取景拍摄、秩序维护、安全保障等工作提供支持。梳理朝阳区影视拍摄取景地、影视园区、影视企业、酒店等清单,完善《朝阳区影视拍摄服务手册》,为影视企业拍摄做好服务和引导。

15.成立影视产业发展联盟,搭建影视制作公共服务平台,设立“朝阳影视摄制服务中心”,选取影视企业集中的片区或园区,打造“一站式”影视产业政务服务窗口,在政策解读、拍摄服务、场景协调、审批帮办、宣传推介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化服务。

16.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和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作用,引导合作金融机构开设影视企业融资绿色通道,创新影视金融服务模式和信贷服务,探索符合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的融资模式。

17.发挥朝阳区文化产业基金联盟作用,常态化组织投融资对接会,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力量,对优质或发展潜力大的影视企业和项目给予资源倾斜,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影视投融资体系。

(五)完善人才培育机制

18.加大影视人才引进力度,推动一批德艺双馨、影响广泛的影视专业人才集聚朝阳,发掘培养优秀青年编剧、导演、演员等, 优先推荐参与国家、北京市、朝阳区人才评选表彰和人才项目,优先享受优质服务保障。

19.深化政校企联动、产学研融合,打造数字影视人才高地。鼓励重点影视园区、龙头影视制作企业设立“影视制作人才培育孵化基地”,与专业高校联动建立“影视人才实践基地”,联合培养行业紧缺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

(六)打造“朝阳影视”品牌

20.依托区域商务、旅游、消费等资源优势,联动相关部门共同打造“朝阳影视”大IP。深度开发经典影视IP,在重点商圈、热门景点举办影视市集、影视嘉年华等宣推活动,丰富沉浸式体验感受。支持优质影视IP向游戏、动漫、周边产品等领域融合发展,繁荣“影视+商圈”“影视+旅游”“影视+衍生”。

21.为影视剧组提供拍摄服务,将朝阳元素融入短视频、影视剧、网络剧等,鼓励在地影院及院线开展新片发布、点映、宣发路演、粉丝见面会等影视相关活动,营造影视市场活跃氛围,深化“朝阳影视”品牌。

22.推动更多全国性、国际性知名影视活动在朝阳区举办,依托中国电影博物馆等国家级电影专业场馆举办影视论坛、行业交流等活动,鼓励影视行业协会、专业研究机构开展影视发展前瞻性学术探讨,鼓励影视企业借助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兴业态破圈“出海”,打造影视“国家名片”。

三、保障措施

坚持党的领导。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委宣传部的统筹协调和直接指导下,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引导影视企业坚决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增强行业自律,履行社会责任,守牢文化安全底线。

强化组织实施。建立上下贯通、部门联动、街乡协作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工作主动性,结合实际,认真履行各自工作责任,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加大政策支持。集成用好国家、市、区各类影视产业促进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对朝阳影视产业的扶持力度,努力推动金融、投资、人才、服务等各方面创新政策在朝阳区落地实施。

加强宣传推广。加大宣传力度,深化拓展媒体合作,筑牢主流媒体宣传阵地,对工作中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总结提炼、复制推广,策划系列专题报道,不断提升“朝阳影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