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朝阳区产业政策汇编>>经济发展

朝阳区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日期:2024-05-29 10:31 来源:朝阳园管委会(区科信局)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决策部署,依据《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要求,抢抓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创新资源和应用场景优势,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应用,加强要素配置,打造以行业应用为牵引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首都“四个中心”总体定位和朝阳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演进趋势和创新发展规律,坚持场景驱动、创新引领、生态优化、多方协同,以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行业应用为核心主线,打造以场景应用带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朝阳模式”。

二、主要目标

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到2026年,将朝阳区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示范应用高地。引进培育10家具有行业引领力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集聚50家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企业,打造集聚1000家企业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应用深度广度进一步提升,聚焦城市管理、文创、金融、能源、消费、商务、教育等领域,形成100个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大模型行业应用示范案例。搭建智能化企业评级、算法模型评估等评级评价体系,建设智能化供需匹配、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3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特色产业园区,提供专业化公共服务能力,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化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算力供给能力

1. 布局多维度算力资源。积极推动智能算力建设,布局建设多种计算单元集成、混合精度的通用人工智能算力平台,配置成熟易用的人工智能全栈运行环境。完善边缘算力供给体系,灵活部署边缘计算数据中心。鼓励现有以存储备份服务为主的数据中心向以智能计算服务为主的先进数据中心转型。鼓励人工智能商业化算力中心加大算力供给,通过云计算“一云多芯”统筹调度,引导扩大国产人工智能芯片应用。

2. 优化升级算力网络基础。推进跨区域算力协同,打通外围算力网络,集聚区域内外智能算力资源,优先满足人工智能企业使用优质算力,满足大模型训练、推理等算力需求,支持建设远地支撑模型数据训练、本地支撑高频实时交互的算力服务体系。支持融合5G通信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类算力中心、数据中心间组网互联,提高边缘计算和存储能力,为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提供符合要求的算力、带宽和时延,赋能行业智能化转型。

3. 加强商业算力供给能力。支持市场化算力建设和运营,组织实施算力伙伴合作计划,推动与云厂商、算力服务商跨区域合作。加强算力统筹能力,建设统一算力调度平台。制定落实算力补贴政策,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多元化优质普惠算力,降低企业研发创新成本。支持算力服务资源通过国家级、区域性数据交易场所开展上架交易活动。

(二)加强数据要素供给

4. 拓展行业数据供给。围绕行业垂直领域持续拓展高价值数据供给方,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数据产品研发力度,服务拥有数据源的企业完成数据治理,盘活数据资源。鼓励各行业领域建设和开放高质量基础语料数据集、指令调优数据集等,建立行业数据集共享应用机制和行业数据统一标准。重点围绕医疗健康、工业、金融、教育等领域,建设特色数据专区,支持专业服务机构建设行业数据要素服务体系。健全公共数据开放开发机制,推动优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

5. 提升数据要素赋能能力。支持数据商开展数据标注与训练项目建设,持续拓展多模态数据来源,加快语料数据、图像数据等整合。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发掘开放数据,推动建立开放性行业大数据训练库、标准测试数据集等,支持数据安全标准、数据治理标准等数据标准化建设。开展面向行业应用的数据共享、数据交易,支持垂直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

(三)提升产业服务能力

6. 建设开源开放平台。鼓励构建基于开源开放技术的软件、硬件、数据、应用协同的产业生态,培育开发者群体。支持企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围绕大模型算法、工具、评测等核心要素,建设运营开源开放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构建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支持应用场景开放企业及人工智能企业依托开源社区探索技术创新。鼓励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创新中心、投资机构等专业机构参与开源开放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产学研融合技术发展,助力企业加速产业化进程。

7. 建立健全评估评测体系。围绕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治理,积极开展模型评测和标准研究等工作。支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构建科学评价模型,对人工智能企业进行多维度、可量化、有依据的科学评测。支持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评测基准及评测方法研究,建立面向行业用户的评估认证体系,客观预判智能技术企业解决场景需求,为大模型行业应用项目提供客观的评估工具。鼓励人工智能及产业相关企业参与评级,推动行业用户运用评级评测开展大模型创新应用。鼓励区属政府单位、国有企业采信相关评级评估评测结果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示范。

8. 支持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围绕人工智能场景需求与大模型创新应用,以行业高质量数据集为核心,支持垂直行业应用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研究。支持AI+数字安全、AI+数字孪生、AI+算力引擎、AI+数据处理分析、AI+机器人、AI芯片(含光计算、量子计算等)等领域技术研发创新。支持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成果产业化落地,加速培养产业人才。

(四)构筑场景创新高地

9. 建设应用场景实验室。支持以场景为牵引,以创新为引领,以大模型创新应用为目标,建设应用场景实验室。支持实验室集聚场景化行业需求、高质量标注场景数据集、算法模型、人工智能芯片及硬件等产业智能化创新要素。建立大模型应用场景需求挖掘能力,建设技术场景供需智能对接系统,探索应用场景与技术智能匹配,推动大模型与产业深度融合实践。定期组织推出一批具有示范推广性的大模型应用典型案例。支持链主企业与技术企业共同构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转化和产品研发体系,实现从技术到解决方案的落地转化。

10. 推进大模型行业场景应用。依托场景资源优势,鼓励政务服务、城市管理、文化创意、医疗卫生、金融、商务、教育等领域单位开放场景,联合大模型企业开发垂直领域大模型,支持大模型多样化示范应用。支持区属政府单位、国有企业率先开放应用场景,先行先试培育标杆示范。

“人工智能+政务”领域,加强公共数据资源汇聚共享与高质量开放,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自动化数据处理、深度学习和智能推理的优势能力,围绕政策服务、政务咨询、接诉即办等领域,提高智能回复、热线回应等工作办理水平,优化政务服务监测平台,推动政务服务精准高效,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人工智能+城市”领域,组建智慧城市创新实验室,深入挖掘智慧城市建设场景需求,通过场景实验室开展“小切口”落地实验。依托城市智慧大脑建设,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地理信息等技术融合应用,解决城市治理、共性民生服务、城市数据管理等问题;

“人工智能+文创”领域,加快推动大模型企业与影视、广告、游戏等行业深度对接融合,推动大模型应用于剧本创作、场景构建、特效制作等方面,以AIGC为新引擎开发一批优秀影视作品,提升内容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推动文创产业政策重点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拍摄、后期制作、高清制播等领域研发创新的影视企业倾斜,建立科技型影视企业培育库, 打造国际一流影视制作基地。

“人工智能+医疗”领域,聚焦AI+药物研发、AI辅助诊断和辅助治疗等细分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打造医药健康数据开放应用平台,探索医疗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充分外巨额多模态医疗数据信息,推动医疗机构围绕导医分诊、辅助诊断等需求开发模型应用,提升诊断、治疗、预防的智能化水平。

“人工智能+金融”领域,推动金融机构开放应用场景,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简化业务数据化、数据资产化的流程,开发基于数据资产的金融产品设计和服务,支持金融科技企业围绕智能风控、身份认证、智能客服等场景开发模型应用,支撑金融投资辅助决策。

“人工智能+商务”领域,支持大模型技术在企业服务、电子商务、商务办公等领域研发应用,提高企业数智化转型水平,助力优势产业降本增效。支持商务服务、商贸企业依托数据资源打造数据分析、决策、推送与信息反馈的闭环消费生态,推动大模型技术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与现有软硬件互联互通,在商业决策、企业服务等领域形成典型应用。

“人工智能+工业”领域,加快释放工业数据要素价值,推动工业数据交易流通。支持通用大模型在工业领域部署,着力发展工业细分领域大模型,推动模型轻量化、私有化部署,增强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工业适配能力,鼓励制造业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全要素、全流程智能化升级,支持大模型与智能网联车、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产品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能力,围绕教育考试、作业管理、教学教研、学生辅导等场景,探索构建智能教学系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内容和路径,构建智能评估与反馈能力,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五)完善产业生态体系

11. 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打造聚焦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与创新应用的特色产业园区,支持园区围绕集聚总部企业、服务创新孵化等功能,搭建联合研究中心、共性技术平台、科学家工作室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业务对接、政策分享、专业培训、名师讲堂等公共服务,建设场景驱动的成果转化及产品孵化体系。支持开展产业研究、行业交流、产融对接等多种形式服务活动。支持打造人工智能智慧园区,建设人工智能标准化服务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特色产业园区多点布局,加快优质企业及服务机构入驻,实现技术、人才、资金、专业服务等多方资源集聚,构建产业新发展格局。

12. 优化企业引培体系。加大优质企业引入力度,支持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总部、区域总部落地。建立传统行业对接机制,支持链主企业在朝阳区落地数智化转型板块。聚焦下一代感知认知、决策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加大成长性好、技术水平高的企业引入培育力度。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企业引培评价体系,对企业引培情况进行定期评估,提高产业政策、特色园区建设、营商环境等服务精准性。

13. 完善融资服务体系。以市、区政府科创基金为引导,推动设立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应用场景实验室孵化的技术、产品产业化发展,支持人工智能企业融资发展。鼓励构建政府引导基金牵引、社会、产业资本共同参与的投资基金运作体系,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人工智能产业投资,打造市场化产业基金运作场景,培育和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14. 打造人才高地。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和供给机制,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引入、培育算法模型研发高端人才、人工智能与信息安全等技能融合型人才。以大模型行业应用为牵引,支持应用型人才培训,培育一批具备人工智能产业思维的管理人才,能够灵活应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程序设计开发人才以及跨界融合型人才。加大技术经理人培育力度,培育一批熟悉人工智能技术趋势的技术经理人。支持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参评“凤凰计划”。支持国际、国内领军人才或团队创业项目、ITEC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等优质项目落地。

15. 推动国际合作交流。组织开展高规格、多样化的人工智能专业活动,支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产业发展论坛、智能产品展览会、科技学术会议等,依托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中关村论坛等交流合作平台,集中展示朝阳区人工智能创新成果与大模型创新应用案例。积极对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吸引集聚具有前瞻性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和团队落地,积极为人工智能企业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参与国际项目建设创造条件。

四、保障措施

16. 加强组织保障。依托朝阳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强区相关部门、功能区街乡的统筹协调和工作联动,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建设完善产业发展决策支撑体系。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和综合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参考。

17. 加强政策支撑。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开源开放、应用场景、创新平台、产业生态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专业机构构建融合场景需求分析、技术解构、评级评测、供需匹配、标准制定于一体的智能创新产业应用服务机制,打造贯通应用场景、解决方案、行业标准、通用产品以及应用人才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链。

18.强化多元参与。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以应用为牵引,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产业化落地,打造创新和利益共同体。支持行业协会、学会、联盟等行业组织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合作交流、技术研讨、成果转化等相关活动,形成产业共同体,推动产业有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