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体育局关于印发《北京市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的通知

日期:2020-12-09 11:07 来源:信用北京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北京市体育局关于印发《北京市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的通知

京体办字〔2020〕146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北京市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体育局

2020年11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北京市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办发〔2019〕40号),进一步明确首都体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充分发挥体育在推动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中的作用,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城市战略定位,发挥“双奥城市”优势,着眼体育强市愿景,全面加强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首都体育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注入新活力新动力。

(二)战略目标

到2022年,全市冰雪运动普及程度显著提升,参与冰雪运动人数达到1000万,竞技冰雪运动水平加快提高,力争在北京冬奥会上实现成绩突破,助力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以筹办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带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全面发展,加快提升首都体育事业发展水平。

到2035年,形成政府主导有力、市场充满活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体育强市。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体育与教育深度融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5%以上,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到0.7平方米以上(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到0.54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以上,市民体质达标率超过95%;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竞技体育更好、更快、更高、更强,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三大球”与基础大项等实现均衡发展,综合实力始终在全国名列前茅;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成为全市支柱性产业;冰雪运动持续普及,形成完善的冰雪运动公共服务体系;国际体育交流合作广泛开展,为建设国际交往中心作出更大贡献。

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市。人民的体育科学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体育成为大国首都的重要标志。

二、重点任务

(一)落实全民健身战略,助力健康北京建设

增强市民健身意识。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加强科学健身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技能,推动市民树立“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理念,使体育锻炼成为市民普遍生活方式。(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体育局、各区政府)

丰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实施群众身边体育场地设施计划,因地制宜建设体育公园、体育场地设施,做好健身器材维护更新,着力破解群众“最后一公里”健身难题。建设城市副中心绿心体育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强公共体育场馆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大型体育设施服务水平,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不断完善“15分钟健身圈”。(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园林绿化局、市残联、各区政府)

提升全民健身组织服务能力。深入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构建活力多彩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区、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镇,实现基层全民健身工作规范化、精细化。发挥体育总会“枢纽型”作用,支持市区体育组织、基层健身团队实体化发展,建立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做好培训和保障,推动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团市委、各区政府)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推动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普遍化、经常化、多样化,打造更多品牌赛事活动,推动建立市民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和评定体系。创新赛事活动举办模式,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新空间。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考核体系,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积极开展老年人、妇女、幼儿体育活动,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发展,实行工间健身制度,广泛组织职工体育健身活动。(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委、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市妇联、市残联、各区政府)

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化、智慧化发展。坚持大健康理念,深化体医融合,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方法,推广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加强市民体质监测。推动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为支撑的产品开发应用,推进智慧化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使全民健身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精准。(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科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体育局、各区政府)

(二)持续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增强为国争光能力

汇聚培养更多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发挥市区体校在运动员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开展高水平专业化的竞技体育训练。完善运动员的选拔输送、文化教育、人才引进、退役安置等保障激励政策。建立精英教练员培养计划,充分利用体育总局及北京资源优势,汇聚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较高执教水平的领军型教练员。(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区政府)

构建现代化训练备战体系。加强市属训练单位场馆设施智能化改造和建设,扩大先进设施设备应用,打造高质量“训、科、医、教、服”一体化训练基地。加强运动队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强化体能训练,强化科技助力,全面提升训练质量和竞技水平,在奥运会、全运会等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责任单位:市体育局)

推动“三大球”发展迈上新台阶。深化“三大球”项目改革,完善体育协会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协会的行业服务管理作用。支持引导“三大球”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推进俱乐部青训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竞技实力,在职业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加强“三大球”青训基地、社会足球场地建设,举办青少年“三大球”赛事,发现培养优秀苗子。推进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棒球、垒球等运动项目职业化发展,激发项目发展活力,全面提升项目影响力和竞技水平。(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

夯实竞技体育高水平后备人才基础。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把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完善各学段、各项目后备人才选拔标准、升学转学、注册管理等制度,全面加强文化教育和体育训练。构建区级业余训练新格局,推动业余体校和校外培训相结合,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和集训体系,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进一步提升后备人才培养水平。(责任单位:市教委、市体育局、各区政府)

建立健全反兴奋剂长效治理体系。全面持续推进以“拿干净金牌”为核心的反兴奋剂价值观教育,开展全覆盖、全周期、常态化、制度化的教育。紧盯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织密全周期、全天候、全方位、全链条的兴奋剂监督防控网络,加强阶段性集中检查和日常督促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增强综合治理能力,确保兴奋剂问题“零出现”。(责任单位:市体育局)

(三)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

营造产业发展新环境。继续落实疫情扶持措施,帮助体育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网通办”,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不断优化服务,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制定体育竞赛表演办赛指南和服务规范,建立跨部门的体育赛事活动综合服务机制。深化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机制改革,推进政府投资新建体育场馆委托第三方运营。加强体育企业信用信息建设与应用,完善体育市场标准,依法打击体育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规范体育市场秩序。(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务服务局、各区政府)

拓展体育消费新空间。培育体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时尚消费,丰富马术、击剑等小众精品体育运动类项目。扩大“8.8北京体育消费节”规模和影响力,整合线上、线下等资源,打造国内体育消费知名品牌。鼓励滑雪场等体育运动场所延长营业时间,丰富夜间体育赛事活动,激活体育夜经济。(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务局、市商务局、各区政府)

打造体育产业新业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会展等产业,推动体育与健康、文化、民宿等业态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设计开发自行车骑行等特色体育旅游产品,拉长体育旅游产业链条,带动上下游、沿途产业发展。鼓励协会和企业举办电子竞技赛事。加强体育产业基地、体育功能区建设,引导企业在特色产业培育、融合发展、投融资等方面先行先试,着力培养一批领军型体育企业。充分利用服贸会等重大展会,搭建体育产业交流平台,推动国内外产业资源对接合作,不断增强北京体育企业影响力。(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金融监管局、北京奥促中心)

推动科技手段新应用。发挥首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优势,推动5G、8K、AR、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体育产业研发应用,积极发展高端智能体育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强智慧体育建设。借助冬奥会等国际大赛契机,在赛事转播、赛会服务、训练备战、健身指导、运动分析等领域提供应用场景,不断创造新产品、新服务。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支持在线体育产品创作,打造数字体育经济生态,以数字化赋能体育经济发展。(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科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

(四)发挥“双奥城市”优势,推动冰雪运动发展迈上新台阶

全力备战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瞄准“参赛要出彩”,开展精准运动训练,做好康复、医疗、心理辅导等服务保障,加快缩短与世界一流运动员间的差距。加大与国家队共建力度,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队训练提供良好条件。(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残联)

扩大群众冰雪活动覆盖面。构建市、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四级冰雪体育组织体系,大力扶持基层冰雪体育组织,广泛开展群众冰雪赛事活动,打造品牌赛事活动,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助力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各区政府)

加强冰雪场地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公园、广场、社区、学校及疏解非首都功能腾退用地建设冰上场地设施,鼓励在有条件的河湖等自然水域建设冰上场地设施,完成各区室内标准冰场建设任务。推动滑雪场提质升级,提升雪场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北京冬奥会场馆,服务群众冰雪和重大赛事活动。(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水务局、市国资委、市园林绿化局、各区政府)

深入开展校园冰雪运动。继续建设冰雪运动特色校和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提升冰雪运动校园培训标准化水平。构建校园冰雪运动新格局,建立健全校园冰雪赛事体系和青少年冬季项目U系列赛事体系,实现冬季项目业余训练16区全覆盖,壮大冬季项目竞技后备力量。(责任单位:市教委、市体育局、各区政府)

做强做大冰雪产业。推动形成冰雪高端智能运动装备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培育高水平冰雪企业和人才,建设一批复合型冰雪旅游基地和冰雪运动中心,辐射带动全国冰雪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五)加强体育文化交流,助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繁荣首都体育文化。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冬奥筹办亮点,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发挥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作用,加强奥林匹克教育和宣传。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和推广普及。推动创作具有时代特征、首都特色、体育内涵的体育文化产品,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推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民族宗教委、市体育局、北京奥促中心、各区政府)

构建体育赛事新格局。做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测试赛、2023年亚足联中国亚洲杯相关筹办工作,积极申办各单项世锦赛、世界杯等国际赛事。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国际高水平商业赛事和竞赛表演,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赛事,争取重大赛事落户北京。继续做精做强北京马拉松、国际雪联自由式和单板滑雪世界杯等品牌赛事,推动中国网球公开赛升级成为国际顶级网球赛事。(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政府外办、市国资委、市总工会、相关区政府)

加强京津冀体育合作。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强与天津市、河北省合作,整合三地体育资源优势,共同组织全民健身活动、举办体育赛事、发展体育产业,进一步提升合作水平和效果。(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区政府)

深化国际体育交流。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交流合作,积极举办国际重要体育会议和展览。落实中央要求部署,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奥运会举办城市、友好城市、港澳台地区等交流,以体育交流拓展文化、教育、经贸等领域合作。(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台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政府外办)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深入落实党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市级全民健身、冰雪运动、体育产业、足球发展改革等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有关问题及时向市委市政府请示报告。各区、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研究部署、组织推动。

(二)加强任务落实

各区、各有关单位要主动认领任务,纳入本地区、本单位五年规划和各年度重点任务,制定实施具体措施。市体育局要加强统筹协调,主动对接服务相关单位,形成合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三)加强政策保障

持续加强土地、金融、人才等政策支持,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力度,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工作。建立体育赛事活动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确保安全有序举办。

(四)加强督促检查

各区、各有关单位要及时督促任务落实,市体育局要加强对本实施方案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做好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等重点工作考核评估。充分发挥“接诉即办”机制作用,加快破解难题,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