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食品级”化妆品误导消费者

发布时间:2021-10-21               来源:东方网

可食用果冻口红、“食品级”儿童防晒霜……当前,“食品级”化妆品宣传充斥市场,商家宣称这类化妆品原料都是“无添加”“纯天然”的,不仅安全有效,甚至还能直接食用。对此,国家药监局18日对外发布,“食品级”化妆品是对消费者的误导。(10月19日《科技日报》)

“食品”和“化妆品”,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为何要混为一谈冠以“食品级化妆品”呢?“化妆品”要捆绑“食品”营销,看上的是食品在民众心中的“安全”地位,让消费以为其产品更健康、更安全、更优质。但是,食品和化妆品在产品标准、原料要求、生产工艺、使用方式、贮存条件等方面的评估要求、检测标准安全不同,两者依照不同的法规规定在执行,一个是“食”准字,一个是“妆”准字。因此,“食品级”化妆品完全是个伪概念,并无不存在。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标签禁止标注“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化妆品的标签宣称“食品级”“可食用”等,违反了化妆品标签管理的法规规定,理应尽快治理。此前化妆品行业曾风行“无添加”“纯植物”等标签,在出台相应规定,严加管理之后销声匿迹,现在又搞出“食品级”标签来忽悠消费者。

对此,首先,相关部门应尽快加大力度治理,规范营销秩序,避免不良商家钻监管漏洞;并对违规商家加强惩治,杀鸡儆猴,提高违法成本,用法律法规的威严震慑市场,从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行业协会、电商平台等也应协助有关部门制定细化规则,维护行业的良性向上发展。

其次,商家卖货卖到最后,最终卖的是质量和诚信,而不是营销。各品牌商家应珍惜羽毛,需知骗一时流量,毁一生诚信,决不是长久经营发展之道。

再者,无论是“食品级”化妆品等伪概念,还是“量子类、纳米类”等伪科技,都是打的消费者知识盲区,用各种似是而非的言论误导消费者,赚的是“智商税”。因此,提高民众科学素养成为防骗关键。相关部门除了提醒民众提高防骗意识外,也应加强宣传和科普,占领宣传先机,让骗子无话可说,让民众长智商却不再缴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