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三线建设 难忘激情岁月
“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一切服从党的分配,热爱党,听党指挥,党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草场地村85岁的老党员王玉珍多次提及这句话。王玉珍,1937年出生,1958年响应党的号召,去祖国的大西南支援三线建设。党龄61年的他直到退休前,都在三线企业里用一己之力引领几千名三线建设者默默做着奉献。
火热年代,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我非常感谢‘三线’建设那段岁月,那是对我世界观的形成影响非常重要的一段岁月。”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每当回忆起参与“三线”建设的日子,王玉珍都感觉犹如昨天。
王玉珍初中毕业时,赶上学校选派3名学生去参加北京市统一举办的保密考试推荐招生,目的是选送一批学员去学习航空专业技术。由于学习好、家庭成分好,王玉珍顺利通过考试,进入了北京工业学校学习,从此步入军工行业。毕业后,王玉珍来到沈阳的一家机械厂实习,正赶上五十年代末,国际环境发生变化。中央决定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战略后方,开始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史上著名的“三线建设”。作为一名国家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王玉珍积极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打起背包,奔赴了祖国的大西南——四川成都,去支援三线工业建设。“坐火车整整60个小时,我们从沈阳经北京再经西安、宝鸡、重庆,最后到达成都。”说起当年的火车路线,85岁的老人王玉珍还记忆犹新,“当时这条线是1957年刚通火车,我们是1958年坐这趟车,烧煤的火车烟排不出去,车厢上里满是呛人的烟味”。
王玉珍进入成都新都机械厂,在车间做技术员,这一做就是6年。“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每人都是限定粮食,根本吃不饱,就算有钱也买不到吃的,实在饿得不行就只能找些野菜充饥,但大家都靠着一股信念和信仰,就算饿着肚子,也要把工作做好,常常加班加点到夜里十一二点,却并不觉得累觉得苦。”王玉珍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感慨道:“国家培养我们,我们就要学以致用,兢兢业业,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努力把三线工业建设好。”
日复一日努力工作的王玉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递交入党申请书。1960年6月26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更加让王玉珍干劲十足。因为工作积极努力,又有文化和专业知识,王玉珍被调入厂办党委办公室当秘书,主要负责做调研,宣传、推广厂里的管理、技术经验。
奋斗数十载,亦苦亦甜
1982年,王玉珍调入汉中群峰机械厂工作,任办公室主任秘书。他年轻、专业技术过硬,多年的办公室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在响应国家提出的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选举会上,王玉珍被推选担任厂里的党委副书记,半年后升任党委书记,之后又厂长书记一肩挑。当时国家提倡企业改革,指出企业要自求生存、自谋发展。这就意味着如果厂里没有投资来源、没有订单,厂里几千名工人就会没有活干甚至没有饭吃。当时有的企业会去贷款来渡过难关,但王玉珍不想靠贷款,觉得不是长久之计,贷款得还,钱花完了怎么办,所以还是要去找赚钱的出路才可以。为了盘活企业,解决几千人的生计问题,王玉珍整日思索企业新出路,得让企业运转起来,让大家有饭吃,有干劲。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玉珍了解到汉中电力部门在做线路检修,但是他们原有的检修设备比较笨重,维修工人用起来非常不方便,体力消耗很大,电力部门为此也在找相关企业看看能否设计、生产出更先进的工具,替代原来老旧笨重的工具。王玉珍找到该企业对接,两家企业一拍即合。“我当时计划用铝材质替代该企业原有的铁材质工具,同时在工艺上做改进,这样可以减轻重量,工具功能也不受损,用起来更轻便。”就这样两家达成意向,签订合同。生产出来的产品经使用后反响非常好,很快在电力行业里掀起一股改革浪潮。同时王玉珍还带领同事们去参加行业展销会、推介会等活动,很快打开销路,西到西藏,东到东北,北到内蒙古,南到广西,几乎全国各地的电力部门都来王玉珍所在的汉中群峰机械厂参观考察,签订合同,订单源源不断,从此厂里效益一路上升。后来,厂里陆续还开发出新产品,做过模具、工业链条、索道产品等,订单多时,工人们需要加班加点生产才能满足需求。
长期的劳累,王玉珍身体开始不适,1997年,60岁的王玉珍退休回到草场地村,弥补长期在外地没有办法对80多岁的老母亲尽孝的遗憾。他说,自己会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继承好、发扬好,全心全意服务群众,努力做一颗闪光的“螺丝钉”。
王玉珍的半生都默默在三线企业工作,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凭自己的胆识和信念引领着几千人的三线企业走出困境,走上致富道路。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带领群众走上致富道路,过上幸福生活的初心使命。
文/梁灵 马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