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塔”雕塑出新意 乡村艺苑散珠玑
在费家村的高塔艺术广场,秋日湛蓝的天空下,银色的高塔也有了几分艺术风范,与它视域下的红砖底色、雕塑作品、疏落幽竹、空旷意境形成了和谐而浓郁雅致的艺术氛围。广场西侧的开放式艺术空间里,在古朴红砖的衬托之下,几个出自艺术大家之手的雕塑作品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不时有人在雕塑前驻足观看……艺术“象牙之塔”与村落无缝对接,形成特质明显的艺术区域,提升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彰显着艺术惠民的独到之笔。
自去年10月25日开园后,高塔艺术广场让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与文创园区实现了完美融合,不仅以此为平台,招来了诸多有影响的艺术家来此从事艺术创作,又通过培育完善使这个平台成为助力费家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独特艺术气质, 建筑的原生态与艺术相融合
高塔艺术广场园区在保留修缮前身文化元素的基础上,秉承保持项目原生态的原则,依据原有建筑物特点,对园区形象、设备设施等进行整体升级改造,重新合理规划使用功能,使其旧貌换新颜。
由胡泉纯先生设计的高塔广场、溢水池、环形停车场、高塔美术馆、美术馆办公区等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园区新空间。以雕塑艺术为引领亮点,引进艺术文化类企业进驻,将高塔艺术区打造成为具有完善配套的生态化国际文化艺术展览交流的服务平台。其特有的古朴艺术气息吸引了不少艺术家聚集于此,使之成为艺术家的栖息地。从艺术家聚集的松散部落,到艺术家工作室、画廊混合的商业群落,高塔艺术区形成了以雕塑艺术为主体,美术馆、画廊并存的艺术时尚地标。
如今,整体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园区,依据分功能设立的原则,艺术家工作室、公共办公区、活动区等基本建成。艺术家工作室采光通透、空间自由,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设计调整。更令人满意的是园区周边绿树成荫、道路环绕,院内宽敞,内部有环形停车场,停车方便。不少知名艺术家已经入驻园区开始艺术创作活动。
各种展览推介,增强艺术聚合力和吸引力
艺术机构的魅力就在于它自身就是具有艺术含金量的特有平台,这个平台与艺术具有相生互促、同频共振、彼此成就的“共生”关系。基于这一认识,由高塔艺术区与崔各庄雕塑艺术咨询委员会合作、著名策展人唐尧先生总策划,举办了“高塔广场无墙艺术计划第一季” “汉风山海——黄山、董琳双个展” “再生之环——张有魁、金善珍作品展”三个展览。作品将具象与抽象完美糅合,通过雕塑的表现语言,展现了艺术家对生活和生命的多样化表达和给予的积极向上的艺术关照。
“汉风山海——黄山、董琳双个展”展出两位艺术家的40余件陶瓷雕塑作品。黄山,其陶艺手段浑雄天然,卷粗粝泥片,运思于土陶,即出汉砖之古拙,其艺术境界朴然有味。董琳作品古意琳琅,“山海”幻境,叠然而设,或素朴漫漶,或繁馥香郁,有百变之姿,令人目不暇接。
“再生之环——张有魁、金善珍作品展”展出两位艺术家的15件环保主题作品,把独特的艺术审美与环保理念相融合。张有魁的雕塑作品以大地的自然土味,蕴藉人类的质朴情怀,让人的视野回归久违的“原道”。金善珍的雕塑作品,把塑料从它作为日常用品包装的功能性遮蔽中拯救和解放出来,向每一位观众敞开了它的澄明与诗性。于是,塑料就变成了绘画和装置,变成了溪涧飞流和白云苍狗,让人们不由惊叹艺术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
为培养年轻艺术家,每年高塔艺术馆都要举办3—4次雕塑展览,为艺术园囿后继有人尽献绵薄之力,这里已经成为年轻艺术家施展才华的理想舞台。艺术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向大众展示了艺术家们精美的作品,也提高了高塔艺术广场的知名度形成互利共赢的模式。
艺术惠民,提升艺术的“普惠”价值
高塔艺术广场正式运营以来,始终坚持艺术惠民的原则,多次组织艺术家带着村民和党员志愿者讲解广场上的雕塑作品,让村民对雕塑艺术有更多认知。充分利用广场西侧的艺术开放空间,定期轮换雕塑作品,让村民不时就能看到雕塑“新景观”。随时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不断提高艺术广场的知名度。
高塔艺术广场举办的各种雕塑展和艺术展,都免费向社会开放。通过展览,在此形成浓厚的艺术氛围,为把费家村打造成北京知名的艺术村落积攒人气。
为了艺术广场的长远发展,园区的管理者从不急功近利,而是把培养发展底蕴作为基点。对于那些有发展前途、而经济基础薄弱的年轻艺术家,都给予免费入展的待遇,让他们在这一零门槛的高雅艺术殿堂里,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放飞成功的梦想。
艺术惠民,让高塔艺术广场有了一份艺术温蔼,有了一种艺术敦厚,这样的气质和襟怀,与其放飞的远大的艺术宏愿应该衍化“内生”与“外展”最美的意象。而高塔艺术广场雕塑出的新意,也必将成为乡村艺苑散落的迷人的珠玑。 文/马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