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长者版>>基层动态

奉献美好年华 坚守三线建设

日期:2021-09-17 15:05 来源:崔各庄地区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奉献美好年华 坚守三线建设

一毕业就去支援三线建设,从政工科到保卫科,从青葱年华到花甲之年,直到退休才离开三线企业,83岁的草场地村老党员杨爱华把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祖国的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作为上世纪60年代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为本世纪的西部大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说起三线建设,年轻人听起来比较陌生。而说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城这些地方就比较熟知了,其实这些便是三线建设直接或者间接的产物。

1938年,杨爱华出生在山东,1958年从沈阳第一航空技校毕业后,进入沈阳一家军工企业的政工科实习。“为了国家科技发展、国防力量的振兴,1958年底,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我二话没说就去了。”杨爱华坐火车从沈阳出发,经北京中转,最后来到成都,进入成都新都机械厂继续从事政工工作。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同事,刚开始有很多不适,但杨爱华很快就适应下来。

回忆过往奋斗历程,杨爱华拉开了话匣子。当时的政工工作是在地方公安和检察院的领导下开展,主要是维护企业的安全、发展共青团员、成立团员突击队,为企业储备后备力量。为了更好地做好团委工作,共青团中央准备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送到北京培训三个月。当时四川省共选了三个人,其中就有杨爱华。经过培训学习,杨爱华带着掌握的工作方法和理论知识满载而归,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吃不饱、住不好,劳动生产任务重,往往是年轻的共青团员冲在前面带头完成任务,所以团员工作在政工科工作中尤为重要。几千人的大厂,算上家属人就更多。杨爱华时刻要掌握所有人的情况,谁家有几个孩子、孩子名字、学习品德情况及家里情况,都要如数家珍地说出来,为的就是方便开展工作。“那时候,经常会遇到调皮捣蛋的孩子,我们常常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给他们讲道理。一遍不行讲两遍,两遍不行讲三遍,不厌其烦地教育,直到孩子认识到错误,保证再也不会犯错了,才算把工作做到位。”杨爱华说。

工作中尽心尽力,在思想上杨爱华也主动要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59年12月15日,杨爱华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做什么,我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党员,我都自觉践行着当初的入党誓言,时刻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虽然60多年过去了,但回忆起入党的那一刻,杨爱华仍难掩激动之情。

在四川新都机械厂工作了多年后,杨爱华被调入汉中群峰机械厂,进入保卫科工作。在杨爱华看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永远跟着党走,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一切听党的指挥。奉献美好年华,坚守三线建设,是她一生无怨无悔的选择。

杨爱华的爱人也是一名三线建设者,由于爱人的老家在草场地村,所以退休后她跟着爱人一起回到草场地村生活。虽然年纪大了,但杨爱华依然不忘初心使命,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党建学习、红色宣讲教育课堂及各种公益活动,继续发挥一名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文/梁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