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协作,不以山海为远;携手共进,不以地域为限。自朝阳区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以来,豆各庄乡积极响应,精准对接察右后旗下的大六号镇与锡勒乡,由此开启了一段由“区旗协作”引领、“乡镇牵手”落实的深厚情谊。如今,这条温暖的帮扶之路已步入第四个年头,而新一轮紧密互动的开启,更为这份绵长情谊注入了新的暖意。
近日,豆各庄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杨恩贞率队深入察右后旗大六号镇、锡勒乡,就京蒙协作结对帮扶工作进行对接交流,并注入年度帮扶资金,进一步推动两地协作走深走实。
一行人首先来到大六号镇乡村振兴产业园,详细了解园区产业布局、企业入驻、产品特色及市场销售情况,听取园区在集聚要素、孵化产业、延伸链条等方面的做法介绍。双方围绕借助京蒙协作平台拓展产品进京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随后,双方举行结对共建捐赠仪式,并召开座谈会。豆各庄乡对结对单位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取得的成效表示肯定,“豆各庄乡将落实好朝阳区与察右后旗的协作战略,锚定产业谋发展,持续落实帮扶责任,推动京蒙协作结出更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杨恩贞乡长的发言铿锵有力,为两地协作注入了新的信心与动力。
时间的指针拨回2021年。那一年,是国家东西部协作迈入“十四五”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朝阳区新一批援蒙干部团队的脚步,豆各庄乡与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大六号镇、锡勒乡正式结下跨越山海的“不解之缘”。四年来,一批批豆各庄的干部人才,怀着“将京蒙协作当作分内事、肩上责”的信念,相继奔赴察右后旗的广袤草原:豆各庄乡干部队伍,着力推动优质资源与管理经验落地生根;基层工作者则将北京精细化的治理“微经验”植入当地土壤;豆各庄乡联社专业人才也奔赴一线,为当地农业注入技术活力。从初期的干部输送、资金支持,到如今的产业对接、消费协作,豆各庄与察右后旗的合作层次不断深化,协作模式持续创新,共同绘就了一幅从“输血”到“造血”、从“帮扶”到“共赢”的生动图景。
位于乌兰察布草原腹地的大六号镇与锡勒乡,既是察右后旗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也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瑰宝。大六号镇依托富饶的农牧资源,打造了以马铃薯、冷凉蔬菜为核心的特色种植业,其乡村振兴产业园更成为区域产业融合的示范窗口;锡勒乡则坐拥广袤草原风光与清洁能源风电景观,夏季绿浪翻滚、冬季银装素裹,既有淳朴的民俗风情,也有绿色健康的农特产品。诚邀大家,关注这片充满希望的草原,共同见证京蒙协作结出的累累硕果。
四载春秋,山海情长。这条协作之路,是一条充满温情与担当的征程。从最初的结对握手到如今的深度融合,两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京蒙协作”的深刻内涵。山海不为远,心手紧相连,两地将继续携手同行,让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续写更加温暖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