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电视机前观看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阅兵仪式
使我心潮澎湃
不禁想起父亲
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
讲述人——马仲秋抗战老兵儿子?马平分马平分,78岁,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退休,和平东街社区居民。
我的父亲马仲秋生于1919年,1938年2月参加革命,1942年5月任白洋淀雁翎队政委。1943年雁翎队受到冀中军区九分区党委的通令嘉奖。
扎进芦苇荡,睡冰床、盖天被的艰苦日子,在父亲口中是一段有趣的过往,端岗楼、攻运船的战斗瞬间,每次被父亲讲得绘声绘色,而见证过日军暴行,全家饱受伤害的经历,也让父亲流露着一种异样的坚强。曾经被问及当年战斗时的心情,父亲曾微微一笑说:“死不死没想过,反正当时从来没害怕过,就想打鬼子!”
我的祖父马志远是最早一批共产党员,1943年,在一个夜晚遭遇敌寇,壮烈牺牲。此前,日伪军为抓祖父曾残忍地将家中2人杀害。经历这一切,我的父亲马仲秋坚定地投身革命队伍,开始了他的战斗生涯。
1942年,日寇头目岗村宁次指挥5个多师团的兵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实施了疯狂残酷的“五一大扫荡”。“就是在这最残酷、最艰难的形势下,党委派我父亲到安新县三区工作,担任区委书记兼雁翎队政委。”年方21岁的父亲,化名刘刚,来到了白洋淀地区。父亲曾告诉我,“雁翎队”的得名,是因为这支水上游击队成立时,队员们打鬼子用的“大抬杆”枪,每打一枪都需要用雁翎把火药信口捅开,当时的我党安新县县委书记侯卓夫同志就给起了这个名字。
“作战的最有利条件,就是地形。”父亲曾说,一米多高的苇子,他们只要往里一蹲,鬼子就看不见了。当时,雁翎队只有10多名队员,武器、弹药更不如敌人。为了保全自己,他们躲到白洋淀的芦苇荡中,吃住在这里,不怕风吹雨淋、太阳晒和蚊虫叮咬。把芦苇打成捆,找来苇席和绳子、搭起三角形的窝棚,白天在里面开会研究工作,天黑以后到各水村支部开展工作。生活艰苦,他们以吃芡实、野菜、棉籽团子、糠窝窝充饥。到了冬天,天寒地冻,他们把“冰床”当床铺用,3、4个人盖一条棉被,相互依偎着,睡到天亮。“我们铺的是水晶褥子,盖的是蓝天被。”父亲曾说~
雁翎队不断实施着端岗楼、打伏击、除特务、杀汉奸等各种对敌斗争,迅速发展壮大。其中战绩最著的两场战斗,是雨夜奇袭大淀头岗楼和勇打包运船,切断津保水上航线。
大淀头村是白洋淀区较大的一个水村,三面环水,形成半岛状,东西连接着鬼子的两个大据点,地理位置重要。父亲曾回忆道,在当地“两面保长”的协助下,区委顺利地将一位自己的同志安插进岗楼里做厨子,摸清了岗楼的情况。30余名雁翎队员撬开岗楼大院南面无人居住的二层楼墙砖,偷偷摸进了岗楼内,控制了伪军所在的各个房间。父亲带着2名战士,一路潜进伪中队长屋子。
“我先把他枕在头底下的手枪取走,随即大喝一声‘我们是八路军雁翎队,你被捕了!’”伪军队长吓得求饶。与此同时,其他战士们也将岗楼内的伪军全部解除了武装。就这样,他们不费一枪一弹,端掉了这个岗楼。
同年秋天,雁翎队侦察员得知,日军要派重兵运送三条槽船的军用物资从天津到。截获这批物资可以缓解主力部队的压力。“天赐良机,错过可不行!”父亲所在的雁翎队毅然决定一举切断敌人的这条航线。
埋伏的当晚,正是中秋佳节。第二天一早,敌人的三条船进入队员的伏击范围时,被称为“神枪手”的队长一枪击毙瞭望的伪军。这场突袭让船上的伪军和鬼子傻了眼,雁翎队的队员们迅速冲上前去,将船上的日伪军打倒一片。“一百多个伪军和鬼子全部弃枪投降,战斗只花了不到一个小时便取得了胜利。”父亲曾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述。
这一仗,成为雁翎队战斗史上最辉煌的一页。6个鬼子,2人被击毙,余下4人以及100多名伪军全部被俘,雁翎队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机枪。天津到保定的水上航线被彻底切断,敌人从此再也不敢在这条航路上运输物资,为在太行山区坚持战斗的八路军主力部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岁月流转,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虽已远去,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却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让我们铭记这段烽火记忆,传承家国情怀,将先辈们的精神化作前行的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