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褶皱里藏着无数隐秘的对话——那个曾在书页间踌躇的少女是否想象过多年后的自己?她们用岁月织就的答案,早已超越年少的迷惘,她们证明,女性的力量是时光淬炼的柔韧。今天,我们走近她们。
高丽丽
#时光淬炼的生命守护者#
“新生儿的哭声是世界上最动听的旋律。”高丽丽站在产房外,指尖轻轻抚过白大褂上的褶皱,仿佛在抚平岁月留下的痕迹。从初入职场,持血压计时手都微微颤抖的青涩医学生,成长为如今能独当一面的产科副主任,她用二十年时光在生命的起点与终点之间,织就了一张温柔而坚韧的守护网。
在高丽丽眼中,产科是女性力量的缩影。她见过凌晨三点产房孕妇因分娩而被汗水浸湿的头发,也见过藏族母亲在高原上徒步求医的执着。援藏期间,面对语言不通的困境,她用肢体语言比划手术流程,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功为一名子宫破裂孕妇实施紧急剖宫产。“当她握住我的手,眼中的信任让我忘记了高原反应的头痛。”高丽丽说,女性在困境中迸发的生命力,让她更懂得“医者仁心” 的分量。
一名胎心仅50次/分的孕妇被推进产房,高丽丽强忍着持续两周的高原头痛,用沙哑的嗓音指挥:“准备手术!”从消毒到婴儿啼哭,她用5分钟完成了生命的奇迹。“在缺氧的高原上,我们的呼吸都困难,但抢救生命的信念让我们忘记了疲惫。”这场与死神赛跑的经历,让她更坚定了“分秒必争”的职业信条。
高中就立志学医的高丽丽是典型的 “书呆子”,内向到不敢直视患者的眼睛,也不爱说话。她的同学说她现在的性格和以前完全不一样。高丽丽回忆,有位孕妇因骨盆骨折,对分娩心怀恐惧,每次她来就诊时,都会耐心为她加油打气,还会用手机播放自然分娩的动画,帮助她卸下心理包袱。“当她终于鼓起勇气说‘我想试试’时,我突然明白,语言是医者最温暖的手术刀。”
至今,高丽丽依然记得第一次接生时的战栗,“当我把婴儿抱给母亲时,她眼中难以言喻的幸福让我确信,这条路我会永不后悔。”从24小时接生31个新生儿的纪录,到为25周早产儿守护48小时的坚持,她用行动诠释着“生命至上”。
“如果能穿越回去,我想对那个抱着课本的姑娘说……”高丽丽突然停下,眼眶微微泛红,“大胆一点,去拥抱每一个生命的奇迹。虽然这一路会充满艰辛和挑战,但当看到新生命平安降临,产妇与家属脸上洋溢出的幸福笑容,一切付出都有了意义。谢谢你选择的这条产科之路,我会坚定地走下去!”
朱凯悦
#在物流长河中绽放温柔力量#
从英语专业学生到顺丰速运仓储管理员,朱凯悦的职业轨迹看似偏离了最初预想的轨道,却在来广营地区的物流网络中找到了独特的价值坐标。大二时在顺丰的实习经历,让这个曾为就业方向迷茫的姑娘第一次触摸到职场温度——同事的照顾与包容开放的企业文化,既让她看到差距,也点燃了向上生长的渴望。“领导劝我继续深造时,就像推开了一扇窗。”本科毕业后重返顺丰的她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
“客户看见我是女生,态度总会软下来。”她笑称这是“性别红利”。一次处理投诉事件时,客户拒接电话。她向北苑中街社区求助,最终,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与客户成功见面,并取得客户的谅解。“我们是社区的网格员,社区是我们的协商师,我们紧密合作,相互支持,共同服务好居民。”她说。这种共生关系让她深切体会到,快递行业早已超越单纯物流,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触角。“每当看到社区为快递车规划专用停车位,你就感受到很珍贵的价值认同。”朱凯悦说。
令她与有荣焉的是,一名顺丰快递员在社区中勇敢灭火的事迹被社区和公司领导通报表扬。“他教会我责任不分岗位。无论在社区的大事小情中,我们都能发挥重要作用”。朱凯悦说,她参加来广营地区妇联“她力量”活动,看到很多巾帼女性上台宣讲,那一刻她想成为一名巾帼宣讲员,讲出只属于快递行业的巾帼故事。
曾经梦想从事摄影艺术的朱凯悦,如今已经将镜头对准生活,记录那些工作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梦想不必是职业,它能让人永远保持对世界的热望。”望着窗外装卸的快递货车,回想初入职场的自己,她说:“我希望你可以认真享受好每一天,认真学习,好好努力,你有无限的潜能,可以去发展,加油,女孩!”
王希光
#用故事点亮星河#
从央视记者到儿童内容领域的开拓者,王希光的职业生涯始终与“文化”和“传递”紧密相连。作为凯叔讲故事的总编辑,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韧劲,在儿童有声读物领域开辟出一片天地,也用行动诠释了女性力量的多重维度。
“女性不仅是职场人,更是生命的连接者。”王希光认为,女性在职场中的优势在于同理心与韧性。她提到记者时期,女记者常因亲和力更容易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而在凯叔讲故事,她将这份特质转化为对儿童需求的深刻洞察。面对行业良莠不齐的儿童内容,她牵头制定《儿童有声读物优质内容通用要求》,明确“教育性、艺术性、趣味性”三大标准,甚至规定“侦探故事中不能出现血腥暴力”。“孩子的童年不可逆,我们要为他们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这份近乎执拗的责任感,源于她作为母亲的初心,也源于对行业的使命感。
一次,团队收到浙江盲校的视频:盲童们围坐在喇叭下聆听凯叔的诗词故事,渴望知识的模样令她落泪。此后,她联合盲文出版社推出融合出版读物《凯叔读给孩子的古诗词》,让盲童能边摸盲文边听故事。“那一刻,我感受到职业的价值远超过一份工作。”
大学时的一次支教经历为王希光埋下转折的种子:“山村的孩子因教育资源匮乏,只能靠破旧收音机接触外界。”这段记忆成为她加入凯叔讲故事的契机:“我想用声音打破教育的不公平。”
从记者到儿童内容创作者,她始终未离开文化领域,却赋予了内容更深的意义:“过去记录真实,现在创造美好,两者都关乎启发与成长。”
回顾过往,王希光认为,初入社会的她是“萤火”,青涩却努力发光;十年蜕变,她似“灯塔”,以经验照亮后辈;如今,她更愿融入“星河”,与团队和行业共筑一条璀璨星途。
她希望穿过时光,告诉年轻的自己“要永葆好奇心,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
孙艳
#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追光者#
清晨七点,茉藜园社区的街巷里总能看到一位穿红马甲的身影。近70岁的孙艳站在执勤岗亭前,将白手套轻轻抚平。这个曾在三尺讲台耕耘半生的语文老师,退休后把“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执念化作了社区志愿者的日常。
孙艳很健谈,她讲了许多从教30多年的故事。例如,在农村小学支教,她用一堂“20年后再相会”的主题班会,点燃50多个孩子的梦想。而20多年后,这些年近不惑的孩子真的回来,和她一起相会。还有她用了好多年的网名“心灵絮语”是为了纪念96届学生那一次中秋赏月,让孩子们给父母写一封家书,拉近了家长和子女的距离。而这些家书,被她汇编成册,书名《心灵絮语》。
“我总说自己是‘微光’,但孩子们却说我是火炬。”孙艳回忆,1998年寒冬,孙艳骑摩托往返十几里的土路,将因贫困辍学的王红艳“抢”回课堂。她还在办公室支起电饭锅,为像王红艳一样濒临辍学的6个女孩儿做饭,直到将她们送进大学校门。“很多时候,女孩子确实很弱势,但是,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现在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甚至改变了家庭的命运。”孙艳说:“所以,我鼓励她们要自尊、自爱、自立,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退休后,孙艳加入茉藜园社区志愿服务队,还当上了读书会会长,并创建了"悦来红色小书屋",推动了全民阅读在社区的开展。她创作的《志愿者之歌》,曾获得全国百首原创歌曲晋级资格。她还创作了散文诗《靓丽志愿者,最美夕阳红》,和五十多名社区志愿者一起登上“五月鲜花”的舞台。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她遇到了许多“热心肠”的人。“有一位79岁的大姐给我们讲述了陪护老人的故事,让我很感动。”孙艳说,“真正的教育不在讲台,而在用生命触碰生命”。
“如果能回到过去,我想对自己说,大胆一些,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怕别人羡慕和嫉妒,做一束光,勇敢的发光发热。”从乡村课堂到城里教室,从三尺讲坛到社区志愿服务队,从青丝到白发,这个总说自己“只是一束微光”的追光者,始终在用生命影响着更多生命。
肖平
#以温柔织就平安时光#
雨滴敲打警帽的瞬间,肖平总会想起那个称她为“超人”的小女孩。彼时刚入警队的她,在校园执勤时为淋雨的孩子撑起一把伞,稚嫩的话语如暖流穿透疲惫——原来警察不仅是制服下的威严,更是暗夜里的光。从校门到警营,那个曾梦想成为企业家的姑娘,在一次目睹老人被骗的志愿活动中,将人生的砝码挪向了“守护者”的天平。
“女性警察的细腻,是另一种武器。”肖平坦言,执行任务时体力不占优势,却能在调解纠纷时读懂当事人眼角的犹豫,在走访中捕捉到沉默者攥紧的拳头。一次处理家庭矛盾,她发现妻子反复摩挲婚戒的细节,转而从情感切入,让剑拔弩张的夫妻红了眼眶。她说,女性的“柔”不是妥协,而是以共情织网,兜住那些即将坠落的信任。
提及“她力量”,她望向办公室墙上并肩作战的女警合影——有人通宵梳理线索破获诈骗案,有人连续三周蹲点调查线索。“她们”的力量,亦是她年少时未曾预见的“财富”。曾经的创业梦,化作社区老人接过反诈手册时的安心笑容;企业家的“改变世界”,成了深夜护送迷路老人回家时,路灯下拉长的温暖影子。
若时光倒流,她最想拥抱20年前那个青涩的自己:“别怕摔跤,你选的这条路,每一步都算数。”从志愿者到警察,从渴望创造到默默守护,她将青春淬炼成铠甲,却始终保留着柔软的内里。如今的肖平,依旧会在雨中为陌生人撑伞,因为她知道,自己撑起的不仅是片刻安宁,更是一颗颗相信“光”的种子。
岁月沉淀,她与年少时的自己遥遥相望,答案早已写在每一次出警归来的星光里——所谓梦想,不过是让世界因为“我在”而多一分暖意。
张曼
#园长妈妈和她的“孩子王国”#
在小金星幼儿园门口,每天清晨7点半,园长张曼总会准时出现,微笑着迎接400多个孩子。16年前,那个从东北来到北京的青涩姑娘,如今已成为孩子们口中的“园长妈妈”,她用温柔与坚持织就了一段与童年梦想完美重合的人生。
“小时候,我就爱带着弟弟妹妹们玩,大人们都说我是‘孩子王’。”张曼说。高考时,因为喜欢和孩子们“玩”,她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尽管面对弹、唱、画、跳等陌生课程,“零基础”的她靠着后天努力和坚持,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顺利成为一名幼师。“每天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就觉得一切都值得。”她说。
带第一届毕业班时,一个安静的小男孩吸引了张曼的注意。通过观察与陪伴,她发现男孩对绘画的热爱,鼓励他勇敢的用语言分享作品。小男孩越来越爱表达了,这让她兴奋不已。她还创造机会让小男孩去主持活动,逐步建立自信。多年后,已经是高中生的男孩在教师节前夕,捧着鲜花看望张曼,许多回忆漫上心头,两人在幼儿园台阶上拍下跨越十年的合影,张曼感慨:“教育的神奇,在于你永远无法定义孩子的未来。”
作为母亲和园长,张曼坦言平衡家庭与事业是挑战,但女性的身份让她更具优势。“共情力与细腻是天生的礼物。”她能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蹲下身倾听他们的烦恼,她的笔记本记录下每个孩子的愿望,然后帮助他们实现。
提及“她力量”,张曼眼中闪光:“女性的坚韧与爱,是社会不可或缺的温柔底色。”她以张桂梅为榜样,坚信教育中的女性既能传递温暖,也能扛起责任。
回顾一路成长经历,张曼感恩小金星教育集团、家人和孩子们的成就,更感恩每一次选择。穿越时空,她对那个“孩子王”说:“别害怕困难,那是成长的基石。如果遇到低估,在坚持一下,时间会给你答案。”
柯斐斐
#法庭上的柔韧锋芒#
20年前,柯斐斐从管理专业转身投向法律,只因一堂选修课上,老师讲述的案例故事让她心潮澎湃。如今,她以诉讼律师的身份,在法庭的对抗中找到了自己的战场。她说:“我喜欢这种需要快速反应的状态。”但支撑她的不仅是锋芒,还有岁月磨砺出的柔软。
从业多年,她始终记得一位全职太太的眼泪。丈夫突发脑梗离世后,这位女士被丈夫公司的合作方和家中其他亲戚步步紧逼。柯斐斐陪她打了七场官司,从财产分割到债务纠纷,每一份判决都浸透挣扎。当最后一次胜诉时,这位女士抱住她泣不成声。“那一刻,我确信这份职业值得坚持。”她说。那些“有血有肉”的个体故事,让她感受到法律之外的温度。
作为女性律师,柯斐斐坦言曾遭遇质疑。“有人觉得男律师更有威慑力。”但她坚信,女性的韧性是另一种力量。年轻时,她像“一头暴躁的母狮子”,如今却能在当事人歇斯底里时耐心解释法律条文。“暴躁解决不了问题,专业才能。”她笑称,这份职业重塑了她的性格。
最初,她以为律师是“穿西装的牛马”,光鲜却疲惫。但现实远比想象复杂。她面对过许多当事人荒唐的要求,即便如此,她仍在为每一位委托人争取每一丝可能。社区法律咨询是她“温柔的副业”。邻居们带着家长里短的纠纷找她,她从不敷衍。“他们需要的不只是答案,是被理解的踏实。”她说。
若有机会拥抱20年前的自己,她想说:“不要紧张,所有的选择都是最好的选择。”曾经的学霸总在求稳中妥协,如今她明白,人生如案卷,稳中求进,皆是圆满。
赵敏
#心桥之上,柔韧生长#
从外企高管到儿童心理咨询师,赵敏将人生弯折的路途化作理解他人的阶梯。“心理咨询不是解决问题,是陪人找到自己的光。”她说。
成为母亲后,一次与女儿的冲突让她窥见自己的暗伤——女儿未按约定学习时,她爆发的愤怒竟源自童年父亲失约的旧痛。关上门,她与内心那个蜷缩的小女孩对话:“你的失望,我看见了。”这场自我剖白,成了她职业的锚点。赵敏说:“治愈他人的前提,是敢直面自己的裂缝。”
面对辍学少女的沉默,赵敏告诉那个无助的母亲,用一碗热汤代替追问;遇到“不按套路出牌”的孩子,她把教案揉碎,用游戏重建信任。“灵活不是技巧,是放下‘应该’,看见真实的人。”她把这种洞察带入社区服务,让剑拔弩张的纠纷消融于彼此倾听的瞬间。37岁转型时,质疑声如潮:“全职妈妈能当好咨询师?”她却从亲子关系的挣扎中淬炼出共情的火种。
她代表来广营地区妇联参加宣讲,将这些故事传递给更多人,让他们了解处理家庭关系的重要意义;她走进校园讲台,告诉青少年如何解决自己的烦恼问题。某一时刻,她发现年少时未曾实现的教师梦,竟穿越光阴时空,在当下“回归”。
如今的赵敏,穿梭于社区咨询室、学校与家庭之间。她深信,每一次真诚的注视,都是搭建心桥的砖石——连接过去与当下,托起他人,也托住那个始终在破碎与重建中生长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