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当第一缕阳光爬上劲松二区的老槐树时,社区食堂的后厨早已热气升腾。
案板上,面团被一双灵巧的手揉捏、擀压,转眼间化作一张张圆润的面皮。厨师手腕轻抖,一勺肉馅稳稳落在面皮中央,指尖翻飞间,十几道褶皱将鲜香牢牢锁住,最后码进笼屉上锅蒸制。时间一到掀开锅盖,笼屉里蒸汽弥漫,小笼包里的肉汁微微渗透进面皮,泛着诱人的光泽。“这包子啊,皮薄馅儿鲜,我吃了四五年都不腻。”81岁的王金霞站在窗口,眯着眼笑着说道,话音未落,外卖骑手已拎着几袋打包好的包子匆匆离去——这间藏在小区里的食堂,有时仅早上3个小时就能卖出200多笼。
一、一屉小笼包的“出圈”密码
上午8点,李奶奶按时按点来到食堂,享受她的早餐时光。“丫头,来一笼包子,半碗粥。”李奶奶已经90多岁了,住在北工大附近,每天都步行二十分钟来食堂。“儿女都上班忙,不想麻烦他们,听说这里的包子好吃,吃了一回就喜欢上了。”她吃完总要将碗洗干净,说是“来这里就像在自己家一样”。
这里的小笼包为什么这么受欢迎?社区食堂主管孙洪伟道出了“美味秘诀”:“小笼包好吃首先得馅料新鲜。”每天凌晨4点天还没亮,孙洪伟就骑着电动车前往市场购买食材了。“我们选取40斤肥瘦相间的臀尖肉作为肉馅材料,肉馅中加一点酱油,适量花椒、大料、盐、胡椒粉,配上少许大葱拌匀。再将肉馅在冰箱里沉淀一晚,次日早上再取出备用。此时的肉馅略微凝固,包好了放进蒸笼蒸熟,汁水恰到好处,”孙洪伟说道,“为了让包子更加美味,我们用的是六星面粉,和家里常用的面粉相比,它的质地更加细腻,吸水性和膨发性也更好。这也是厨师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尝试后选定的。”
除了小笼包,社区食堂的油条、馄饨、豆浆等也颇受欢迎,“辖区老年人比较多,食堂的菜品主打少油少盐、健康养生,还有菜品的营养搭配,比如馄饨里面加了芽菜,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营养吸收。”社区食堂负责人张品一介绍道。81岁的王金霞是食堂的铁粉儿,自打食堂一开业就来吃了,“这些年,我变着花样吃过了店里的所有早餐品类,也常常打包带走,早上吃不完中午接着吃。”
二、烟火气里烹出人情味
“老李,又带着孙子来了”“是啊,小家伙吵着要吃这儿的小笼包”......走进食堂,总能撞见这样的画面:老人们围坐一桌,就着小笼包的香气唠着家长里短;大人带着孩子在餐台前挑选心仪的早餐,孩子们蹦蹦跳跳,好奇地四处张望着。工作人员一边为老人们服务,一边与他们唠家常。正在就餐的李奶奶感慨地说:“我腿脚不方便,工作人员就会直接将菜品送到我的桌子上,特别贴心,感觉每次来这里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不光在店里,工作人员还会为空巢老人、腿脚不便的老人等送去上门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据了解,美好邻里食堂面向的客户多以常驻居民为主,在经营菜品种类、味道、营养方面全部以顾客为中心服务,旨在满足周边居民群众就餐需求的同时又能增近地区群众之间的关系,在此就餐,不仅可以品尝到物美价廉的饭菜,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休闲放松的社交场所。食堂内部环境简洁、干净、卫生,各种餐具摆放在高温消毒柜里,干净而卫生。“我们的餐具有洗碗机进行清洗,洗碗机清洗完还要进行高温消毒,保证卫生不留死角。”社区食堂相关负责人张品一说道。“美好邻里食堂为了真正给到居民实惠,所售价格以惠民、便民为宗旨平价售卖,这么多年没怎么变过,老百姓吃得开心,我们的买卖做得良心就够了。”社区食堂负责人张品一说。“老年人刷老年卡可享受优惠,70岁以上还可享受补贴。”
美好邻里食堂于2019年建成,分为二区、五区两个店,2021年开拓了外卖服务,凭借食材新鲜、菜品品种多样、用心用情的服务,很快便“火出圈”。“如今食堂每天的出餐量在三四百份,其中约100到200单来自线上,”张品一说道,“现在也有不少年轻人过来就餐,大家平时上班忙,早餐也来不及做,每次早上都来这吃,少油少盐还健康。”对于年轻人来说,社区食堂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和健康,不少年轻人还将打卡的照片发在朋友圈、小红书等线上平台,收获众多点赞,也吸引来更多外区的年轻人前来打卡。
三、“劲松朋友圈”托起幸福“夕阳红”
一直以来,劲松街道依托“劲松朋友圈”党建品牌,不断整合优质资源,完善助餐服务体系,构建“中央厨房+社区老年食堂+社区老年助餐点+送餐上门服务”等综合助餐模式,扩大社区助餐服务范围,逐步构建起一个覆盖广泛、服务精准的养老助餐网络。作为“劲松朋友圈”助老服务联盟单位之一,美好邻里食堂以其新鲜健康的食材、亲民的价格以及贴心周到的服务,成为了老年人就餐的首选之地,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味蕾需求,更传递了社区的关怀与温暖。
“去年劲松街道推出“劲松朋友圈”党建品牌,以五大联盟为抓手盘活地区资源、推动地区发展,助老服务联盟是其中之一,旨在鼓励地区从事或者关心地区养老的社会单位参与地区养老工作,截至目前,已有涉及家政、养老机构、金融、餐饮行业等43家成员单位加入,”民生保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道,“联盟成立以来,联盟成员单位积极参与街道养老工作,参加地区丰富多样的助老服务和活动。下一步,街道将继续搭建更多平台,深挖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养老服务社会参与作用,分层分类为地区老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多样化服务。”
从凌晨四点奔赴市场的电动车,到九旬老人步行二十分钟的奔赴,再到朋友圈里的暖心打卡,这里藏着最朴素的幸福哲学——用40斤臀尖肉沉淀出的诚意,用六星面粉揉捏出的匠心,更用几年不变的惠民价格,将「家」的温度包进每一道褶皱。在这里,小笼包不仅是唤醒味蕾的早餐,更是串联起劲松人的情感纽带,是「劲松朋友圈」托起的幸福同心圆。
当外卖骑手拎着打包袋匆匆穿行于楼宇,当空巢老人的餐桌飘起工作人员送来的粥香,这份扎根社区的温暖滋味,正以最平凡的姿态书写着美好劲松的生动答卷:真正的「出圈」,从来不只是销量,而是市井烟火里,那份永不冷却的温情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