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我He我的家乡》第十七期,聆听孙河故事,共建孙河未来。
难忘的沈家坟村打鼓队情怀
郝国仲
1966年,我来到沈家坟村,那年我十八岁。后来,沈家坟村拆迁了,我们都住进了楼房小区,而能显示着那块地方曾是沈家坟村的,只有公路边那块写的是“沈家村”的公交站牌了。至于为什么是沈家村,那还是许多年前,因为历史事件影响,“沈家坟”的说法不合宜就改为了沈家村。而如今村子消失了,唯一能证明此地有过沈家坟村的站牌子,却还是改过的沈家村,多少有些遗憾。
对于在村子里的记忆,我最为怀念的就是参加村里打鼓队活动的那段时光。我是个喜欢文娱的人,村里成立文艺宣传队时我也参加了,我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沈家坟人,但我也了解,沈家坟村虽然小,但和本地其他村一样,村里常有业余剧团演戏,沈家坟村的剧团不但在本村演,还去过隔河不远的昌平北七家、东小口等村演出过。
沈家坟村的邢婉如女士,当时就饰演过刘巧儿等角色,这对于只有几十户村民的沈家坟来说,真是不简单的,有剧团就有文场伴奏,所以村中有些乐器,自那时起就存留下来,也正因为此,20世纪80年代末,有零散的村民开始玩起了鼓乐,渐渐地人多了,就发展成为了打鼓队,我也是打鼓队中的一员。
打鼓队其实是一个通俗的叫法,正名应该叫作文场表演队。因为恰巧打鼓队发展之初,正值社会越来越重视农村的文化生活之际,因此我们也收获了不少村领导的支持,村两委班子领导在得知我们面临资金匮乏、物资短缺等问题后,积极设法帮助解决,筹集资金、配全了锣鼓等乐器,并在村民娱乐休闲广场腾出一间房屋供打鼓队使用。
当时打鼓队中有普通村民,有党员和退休干部,年龄最大者已七十多岁,大家不论寒暑冬夏,每天早上总能听到飘来的一阵阵激昂铿锵的鼓乐声,打鼓队队员们除了自身的娱乐,还常为村中秧歌、舞蹈等队伍伴奏。
沈家坟打鼓队配备有一面必不可少的大鼓,还有锣、大镲、小镲等,能演奏四五套的曲牌、套路。沈家坟村打鼓队还积极参加过一些社会活动演出,在2004年孙河乡“五月的鲜花”文体活动比赛中,沈家坟村打鼓队以高昂的士气、娴熟的技艺技压全场,得到了一致的认可。
尽管我们住进楼房小区后,打鼓队的活动变少了,但队员们仍然可以随时拉出来表演一番,参加沈家坟村打鼓队是我人生中的一段最难忘的经历。
文章写于2022年,作者郝国仲,系沈家坟村村民、部分信息由王九山等人提供。
▼▼▼
每一次阅读,都是对孙河乡历史的重温;每一次分享,都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
本期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下周一我们将为大家带来《古老村落雷家桥的记忆与故事》,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共同见证孙河乡故事的丰富和传承,让我们携手前行,在孙河乡的旅程中,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