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街道秉持“以居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深入推进党建赋能“微格精治”工程,通过畅通民主协商渠道,搭建多元共治平台,用邻居上阵、接续作战,打造全新居民自治模式“潘家园·邻委会”,成为“居民自我主张、居民自发参与、居民自觉推动”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样板,用“最小单元”激发基层治理“最大效能”,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
心愿墙
居民心声的汇聚地
武圣东里社区农光南路29号楼的心愿墙上,五颜六色的纸条随风飘动,每一张都是居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都承载着居民的梦想与期待。其中有对邻里的真诚祝福,有对社区未来的美好憧憬,还有居民们自己的小心愿和对社区建设提出的宝贵意见。
这面心愿墙的诞生,源于社区邻委会成员的奇思妙想。他们将闲置的邮政信件箱巧妙改造,使其成为居民情感与想法的汇聚地。邻委会成员认真收集、整理心愿和建议,及时积极反馈给社区,以便社区第一时间采取行动,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让居民切实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被重视,不断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小小的心愿墙,宛如一颗种子,在社区中种下了沟通与希望。
从志愿服务队到邻委会
楼院治理的新征程
据了解,农光南路29楼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独立小院,共有居民107户。这座老旧的楼院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也见证了居民生活的变迁。而随着物业服务和居民交替等情况出现,楼院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15年,社区以居民党员为主组建“一米阳光”志愿服务队,寓意为做好服务最后一米,让“阳光”温暖家园,实现社区服务“零距离”。
今年,在延续和发展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一米阳光”志愿服务队转型为“邻委会”工作机制。邻委会积极倾听居民意见,制定网格阵地提升改造方案,设立“楼层责任人”管理模式,进一步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邻委会积极组织,居民热情响应,青少年们也踊跃参与,就这样,一场充满温暖与友爱的“一米阳光”邻里互助活动热烈开展。擦拭信报箱,美化心愿墙;设计邻里文化墙,用画笔描绘温馨场景;改造“一米阳光”小菜园,让居民有了种花种菜的地方……一系列措施让楼院环境更加整洁美观,邻里距离更加贴近。
多元举措
打造温馨和谐大家庭
邻委会不断丰富楼院自治工作,精准梳理“一老一小”台账,针对高龄、独居等老年人开展点对点联系帮扶,定期探望老人,陪他们聊天解闷,帮忙采购生活用品,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同时积极组织手工制作、消防安全教育等各类活动,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环境。
此外,邻委会以共建共享的形式,积极开展公益市集,居民可以在活动中交换闲置物品,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联动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义诊,为楼院注入专业医疗力量。还动员广大居民将楼内公共空间打造成居民会客厅,并进行自我维护管理。居民纷纷贡献出自己的创意和力量,有的提供了家具装饰的建议,有的主动承担起日常的清洁工作,让这个会客厅成为大家交流互动、增进感情的温馨场所。
小小的楼院空间承载着居民的美好生活。在邻委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农光南路29号楼这个老旧的楼院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接下来,潘家园·邻委会将继续秉持服务居民的初心,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让幸福在地区中持续蔓延,让每一位居民都能在潘家园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