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长者版>>基层动态

孙河严选| 黄港村运粮道的传说与北齐土长城的思考

日期:2024-09-25 14:00 来源:孙河地区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我He我的家乡》第十四期,聆听孙河故事,共建孙河未来。
黄港村运粮道的传说与北齐土长城的思考
张世全
我曾偶然听到过黄港村老人们闲聊,他们说以前在黄港村南有一段土岗子,这个土岗子是古时候的运粮道,但在平整土地时期就被平掉了,土岗的土中含有很多胶泥,这些胶泥应是从别处运来的,挖起来很费力,有的地方甚至要用镐刨,这引发了我的兴趣。
2022年,就黄港村土岗子、运粮道之事,我曾特意走访询问了十余位黄港村老人。我了解到,一些八十来岁的老人,小时候看到的这段土岗就已是断断续续的状态,早已不能行走车马,运粮道的说法只是前辈人流传下来的。
土岗子位于黄港村南近二里地的地方,这些老人少年时常到土岗子去玩耍。土岗子高的地方有一人多高,两米左右,成土埂状。土岗子上长着荒草、酸枣树,他们到土岗子上去摘酸枣,虽然那里是蛇经常出没的地方,有时会遇见蛇,但他们依然乐此不疲。
老人们说当时岗子上两道车辙的印痕还很明显,因为车辙印痕上不长草。老人们还提到在土岗子北侧不远有个遗址处,那里有过砖石地基,曾挖出砖、瓦、罐子之类,他们称那个地方为“常营”。老人们认为那里多少年前有过房屋建筑,相当于一个古驿站的性质。至于为什么称那里为“常营”,他们说不太清楚,也是听老人们流传,后来也就成了对那个地块儿的称呼。有一位82岁的徼姓村民说,古代的运粮道是从通州到沙河的。还有一位刘姓村民说,黄港村村名中的港字,以前应是土岗的岗,就是与那道古岗子有关。土岗子的最后一块土坨,在20世纪70年代末消失了,村南土岗子在黄港人口中也就很少再提起了。
我之所以对黄港村土岗子有浓厚的兴趣,是因为近几年我一直在追寻探讨北齐土长城的踪迹。黄港村的土岗子,乃至古代运粮道的前身,我个人推测应是北齐土长城的遗存。
在一块2002年立的土长城遗址文保碑背面,刻有通州人邢立明撰写的简介说,“土长城自今昌平经通州、武清诸县达天津,依次傍温榆河、潞河(北运河)右岸而行,城河相依,组成牢固防线”。由此可见土长城是沿温榆河南岸而行,其中一段应就是从孙河乡境内通过。2003年,在北京晨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了通州城边发现一段古长城,经专家考证证实,那就是北齐土长城的遗迹。  
在后苇沟村边也有处土埂,旧时上面还能行走车马,传说该土埂是古代的运粮道。1956年,在土埂边发掘出绳纹砖,据考证土埂为北齐土长城遗存。后苇沟村边的土长城,清初学者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中就有记载,“县(指顺义县)西南二十里有苇沟村,村边有长城。”现在又听说了黄港村南也有过土埂,我想那应是与后苇沟村边的土埂是相连的,也是北齐长城遗迹。
我所走访的这些黄港村民,都认可土岗是古代运粮道的传说,但对我说的土岗最早应是北齐长城的说法,都不认同。我也可以理解他们的想法,北齐长城距今已一千四百六十多年,这是多么漫长的历程,其间又有过多少变迁。
隋唐时期,社会相对和平繁华,这道内线长城便失去了军事防御功能,渐渐坍毁消失,多年后有的地段可能就演变成了车马道。那时自西北向东南的通道可能就很少,因此利用了土长城遗址行走车马运送物资。但我分析,这也应是一千年后的明清时期的事了,是土长城已流坍成了比地面高出不太多的大土埂之后,才成为车马道的,才有了运粮道的说法。
北齐王朝虽然在中国历史中只存在了二十七年,但其间不仅修了这道昌平至天津武清的土长城,还修了一道自昌平向西到山西大同的长城。那道长城在山区则是用毛石块筑成,现昌平区流村镇北齐岭的山上,还有一段遗存,但已成痕迹状,现立上了国家级文物的文保碑。
今天,除了通州城边的那段土长城遗址,别处没听说有北齐土长城遗迹发现遗留。历经一千四百多年沧海桑田的岁月变迁,北齐土长城成为了历史,而黄港村边那道土岗,那条黄土胶泥筑成的运粮道的传说,也已成为黄港村人四十多年前的家乡记忆。
文章写于2022年,作者张世全,系孙河地区文联常务理事、文学创作协会会长。
每一次阅读,都是对孙河乡历史的重温;每一次分享,都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
本期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下周一我们将为大家带来《沙子营印象》,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共同见证孙河乡故事的丰富和传承,让我们携手前行,在孙河乡的旅程中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