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我He我的家乡》第十期,聆听孙河故事,共建孙河未来。
我相伴一生的五虎棍情缘
邵玉田
在孙河乡东南端的温榆河南岸边,有一座美丽的村庄——前苇沟村。风风雨雨六十余年间,我在前苇沟村长大成人,安家立业。2017年,前苇沟村整体拆迁,村民们都住进了楼房小区。村子消失了,多少家乡往事成为历史记忆,这些记忆中就有我历经几十年,有付出、有荣誉、有坎坷、有美好的五虎棍情缘。
前苇沟村五虎棍,是北京地区众多民间花会中的一档。据老辈人相传,“前苇沟村五虎棍子弟调香老会”成立于十七世纪初,后因多种原因屡有兴衰,很长一段时间内爱好者们仅有零散的活动,甚至因客观因素,历经几百年的前苇沟五虎棍面临过失传的境况。
我是从小听着那些老人讲述五虎棍的故事长大的,高兴时,有的老人还比画几手。那时我就喜欢上了五虎棍这门民间艺术,想着自己什么时候能学会表演五虎棍呢?1972年,我在村砖厂工作,这里多是年轻人,有不少人也喜欢五虎棍,我们便凑在一起晚上偷偷耍练,没有场地又怕人多动静大,就分成三拨在不同地点练。
后经村里五虎棍花会老会首们与村领导磋商,得到村领导默许,我们以村基干民兵组织训练为名练习五虎棍,这才逐渐地可以公开练习探讨了,彼时我还将老会首请来进行现场指导,当时我们就一心要把前苇沟五虎棍这档古老的民间花会艺术传承下去。
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家开始重视各种民间艺术,前苇沟五虎棍也迎来它发展的春天。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们开始与老会首一起着手系统整理五虎棍的棍法、套路。因一些棍法断档时间太久,也没有文字资料记载,只能靠老会首们言传身教,再一招一式地用笔记录下来。
暑往寒来,十余年间,我们终于将前苇沟五虎棍以前的七十五套棍法恢复了七十三套,多年的努力坚持有了回报,可惜的是,另两套棍法就算失传了。也是在这个时期,我成为了前苇沟五虎棍又一代会首。
20世纪80年代,我听闻京城有位隋少甫老先生,他是“万里云程踏车老会”的会首,是当时花会界的泰斗。我设法与他联系并登门拜访,谈到前苇沟五虎棍,隋老先生说他在民国时期就有耳闻。经老先生推荐,前苇沟五虎棍这档花会,先后参加了在“玉渊潭公园西部大庙会”“昌平公园”等处举办的多项花会比赛表演活动。
前苇沟五虎棍不仅拿到了不少奖项,重要的是还提高了前苇沟五虎棍的知名度,同时也使这档濒临失传又遇新生的花会在表演中锻炼得愈发成熟。1994年,在村领导和村民们的帮助下,将“前苇沟村五虎棍子弟调香老会”更名为“前苇沟村五虎棍老会”。
2003年,我终于如愿以偿,拜了隋少甫老先生为师,成为他的入室弟子,学到了很多会礼会规方面的理论知识。值得欣喜的是此时各级政府更加重视传承、发扬民间艺术的工作,我们开始整理前苇沟五虎棍的资料,在相关部门的协同下,我们完成资料汇编和表演视频录制,交到朝阳区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6月8日,前苇沟村五虎棍花会正式获得朝阳区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同时我也成为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如今前苇沟五虎棍的传承问题是其发展的最大难题,不过自2013年起,我们开辟了五虎棍艺术进校园的方式,向那些喜爱、愿意练五虎棍的小学生教授五虎棍的棍法。很快这项活动就有了成效,一年后这些小学生已能在公开场合亮相表演,这使我更有信心传承前苇沟五虎棍这档民间花会艺术了。
如今,诞生培育了五虎棍花会的前苇沟村虽然消失了,但前苇沟五虎棍花会艺术还将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我永远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五虎棍!
文章写于2022年,作者邵玉田,前苇沟村人,系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朝阳区非遗孙河乡前苇沟村五虎棍代表性传承人、孙河地区民间艺术协会会长。
每一次阅读,都是对孙河乡历史的重温,每一次分享,都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
本期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下周一我们将为大家带来《记忆中永存的家乡下辛堡村》,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共同见证孙河乡故事的丰富和传承。让我们携手前行,在孙河乡的旅程中,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