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我He我的家乡》第九期,聆听孙河故事,共建孙河未来。
家乡前苇沟村点点记忆
唐万生
溪水潺潺、村路条条、菜田片片,这是我的家乡前苇沟村几十年前的景象。2017年,前苇沟村整体拆迁了,拆迁时的村庄风貌相比以前已大变了样。但几十年前的家乡景象,却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1954年,我出生在前苇沟村,少年时期的印象中,两条绕村的小溪流、几条进村的土路及两条经过村边的公路,共同组成了村子及周边的风貌格局。
前苇沟村北是一条略偏东北至西南走向的首都机场路。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建成了机场高速公路,这条公路也就称为机场辅路了。村西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公路,名叫东苇路,顾名思义就是从南边的东坝向北到苇沟村的公路。
这条路早期由南而来,到了前苇沟村西南角外就转向西行,不远后再转向北与机场路相会。东苇路开始是土路,后来铺上了碎石渣,再建成柏油路,进入新世纪后,这条路沿前苇沟村西侧向北调直了。
早年的村北小溪向东行,流水悠悠,跟随小溪向前,北面是机场路绿化带,绿柳摇曳,果木葱茏。南岸边坐落着几户农舍,村民称这里为朱家坟,几户人家都姓朱,这里是前苇沟村的西北端。
1970年后,几户人家都到村南盖新房了。小溪流水淙淙继续东行,南面是一大片农田,农田中有两个硕大的墓碑,俗称王八驮石碑。墓前放这种规制的石碑,在古代是要达到一定级别的,据传说这是一座清代的公主墓。
小溪穿过由机场路向南通进村的第一条土路向南延伸,约一百五六十米后到了村北边,土路也就称为街道了,这是贯穿前苇沟村的一条南北向主街。街东侧是闫姓、芮姓村民居住的院落,西侧高坡上是前苇沟小学校。
沿街南行,街道与一条东西向主街交叉,形成了十字路口,路口周围住有石、孙等姓氏村民。沿街再南行一段,到了第二条东西向主街处,这时街西侧是一口四眼井,井前面有座小五道庙,记得这是旧时有村民过世报庙的地方。
这座小五道庙脚下,从西边淌过来另一条小溪,小溪沿路向南行约百来米,之后又向东穿过土路继续东行。这时,小溪向北瞥了一眼,十几户人家进入小溪的视野。这里叫中苇沟村,是一个小自然村,但也属于前苇沟行政村,这里住着邵、耿、张等姓氏村民。
在这个小村东北边,立着一堵东西向的土埂子,村民们称其为山子,或者是耿山子。传说在很多年前,一条土龙飞到这里飞不动了,就变成了一道土埂。据说有关部门来人考证过,说此土埂有可能是历史上的北齐朝修的土长城遗迹。龙也罢,城墙也罢,反正那时已是黄土一堆了。
在村南东西向土路的南侧,有前苇沟村早先的两座很高大的马蹄窑。这种窑要人工将砖坯背进窑,再把烧成的砖背出来,早前是用柴草烧砖,后来改用煤烧。砖窑上的活又脏又累,工人们非常辛苦,后来砖窑拆了,烧砖取土形成的窑坑改成了鱼塘。到了村东,这条西来的小溪见到了北来的小溪,两条小溪一边观望一边歌唱,一路流淌着。最终,两条小溪汇在一起,从西向东,从河口流入了温榆河。
现在的前苇沟村遗址上,一片荒芜还没有开发建设,以后或许是生态绿化林用地。在遗址上,老树还在守望着,小溪还在流淌着,再有就是我脑海中自记事儿起至村子拆迁几十年中,或清晰或模糊的家乡图像,和我心中对家乡永远的情怀。
文章写于2022年,作者唐万生,系前苇沟村村民东郊农场退休职工。
每一次阅读,都是对孙河乡历史的重温,每一次分享,都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本期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下周一我们将为大家带来《我的相伴一生的五虎棍情缘》。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共同见证孙河乡故事的丰富和传承,让我们携手前行,在孙河乡的旅程中,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