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完善辖区残疾人及其照护者的心理健康建设,亚运村街道残联于去年11月启动了“遇见更美好的自己”系列心理服务项目,开设心理疗愈工作室,“由心出发”,为近千人次残疾人及其照护者提供了心理疗愈服务。
亚运村街道残联理事长郑宇鹏介绍,亚运村街道现有持证残疾人877人,街道残联结合自身掌握的残疾人群体信息及其服务需求,于去年11月委托第三方社会组织引入专业服务力量开设了心理疗愈工作室。该项目以街道的温馨家园为主阵地,汇聚资源、注重实效,以灵活的形式,为有需求的残疾人及其照护者提供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服务,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更有信心地面对生活。
在位于祁家豁子社区的亚运村街道温馨家园里,一进门右手边有一间挂有“心理咨询室”牌子的房间,这便是心理疗愈工作室的组成部分之一。走进房间,心理咨询服务需要用到的沙具、沙盘一应俱全,柔软舒适的沙发一侧,团体心理辅导箱倚立在旁,温馨家园园长刘煜打开这个箱子,各式用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辅助用具映入眼帘。她告诉记者,心理疗愈室仅沙具就有约1500件,可以很好地满足服务使用需求。除了配套的硬件齐全,还在软件布置上也做了一定的考量:为了保证服务对象的私密性,房间的玻璃门上加装了遮光帘,并设置了“使用中”的提示牌。同时在房间的一面墙上设置了“心语心愿墙”,可以让服务对象在此处写出心里话,为他们增加一个释放内心的窗口。
出了心理咨询室继续往里走,一间设有投影、宣传栏、桌椅等布置的活动室里,十多名残疾人正在两位老师的引导下,探寻名人卡耐基勇气与力量的来源。“如果我们有什么想法和需要,可以直接告诉父母,比如‘我需要抱抱’‘我想要你关注我’……我们要知道,父母也会有自己的烦恼,他们可能无法时刻去猜测我们需要什么,所以要主动表达……”正跟残疾人分享感受的,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庆。在他身旁,同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李晨配合着杨庆继续讲解课件里的内容。
刘煜介绍,这个活动室是心理疗愈工作室的另一个“主阵地”。“心理疗愈工作室的服务内容,主要有团体课和个案两大部分。每个周二,上午我们会在活动室里,由像杨老师、李老师一样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带领残疾人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课程。下午则是在刚才的心理咨询室里开展个案辅导。”刘煜说,团体课部分,除了在温馨家园内开展活动,还会拓展至园外,邀请心理咨询师将心理服务送进社区,让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及其照护者也能享受到心理服务。她继续道:“疫情期间,我们的服务也没有中断,团体课方面采取线上方式开设了微课堂,教服务对象一些自我调节心情的小技巧,并设置回看功能,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消化;个案服务方面则通过开通早9点到下午5点的热线咨询电话,让心理疗愈工作室切实发挥实效,持续将服务送到有需要的残疾人身边。”
去年8月前后第一次见到王明(化名)的时候,刘煜跟前来温馨家园参加活动的王明主动打招呼,然而王明却直勾勾地“盯”着她,面无表情,眼神里全是冷漠,这种反应让刘煜很是担心。但经过近一年的心理疗愈服务,在团体+个案双重服务的作用下,王明的变化巨大。“现在她看到我们已经会有面部表情了,比如,会友好地笑,生气了会皱眉,她能与外界有互动,还会用语言表达‘我开心了,我高兴了’这样的感受。”王明的改变,让刘煜感到十分欣慰,她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专业心理服务力量的持续支持。
服务残疾人群的心理健康这件事,杨庆已经做了五六年。“有些残疾朋友可能存在身体症状虽然康复了,但内心的症状却没有康复的情况。”杨庆说,心理疗愈工作室开启后,自己结合以往工作中专门为残疾人提供心理服务的经验,为亚运村街道的残疾人专门设计了服务方案,目前,已经围绕赞美、自尊、人际关系、自我价值等主题开展了多场团体活动。他的经验是,在服务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时,尽量采用面对健全人群的方式和内容,一定程度上引导残疾人群心理与常人无异。“在心理服务中,结合残疾群体的特点,尽可能用平等的方式去对待他们,才更能让他们觉得自己与他人平等。”
杨庆的经验,在亚运村的残疾人身上得到了有效的验证。不少像王明一样的残疾居民,状态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有次团体课临近尾声时,一名学员高高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杨庆做出一个“请讲”的手势后,这名学员有些激动地走到了杨庆和李晨身边。“我今天要在这里感谢我的老师们,我要亲手制作一幅钻石画,送给杨老师和李老师,谢谢你们对我们的教导和帮助,到时候我希望你们一定一定不能拒绝我,不能拒绝我给你们的礼物……”说完这些话,这名学员还把杨庆和李晨带到了自己制作钻石画的桌前,向两位老师展示起自己即将“开工”的心意。刘煜见此情景表示道:“经常来温馨家园的残疾人学员以精神残疾、智力残疾为主,少数为肢体残疾人。虽然他们平均年龄都在40岁左右,但心智却不是很成熟,了解他们后你就会发现,他们就像孩子一样单纯,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很纯粹、直接。能被他们认可、需要,我们也很有成就感。”
残疾人群体本身需要心理疗愈服务,残疾人的照护者也需要得到心灵上的关注。亚运村街道残联心理疗愈工作室将这一群体也纳入服务范围。
张莲(化名)是亚运村街道的一名普通的年轻妈妈,她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便被确诊为自闭症。刚到温馨家园的时候,张莲对工作人员非常抵触,似乎看谁都不顺眼。刘煜请心理咨询师给张莲进行了一次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一对一心理辅导。通过个体谈话,咨询师引导张莲要学会自我照顾,建议她每周或者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照顾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关于孩子上学时面临的问题,咨询师则建议张莲找寻其他专业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从咨询室走出来时,张莲的状态明显有了改观,她诚挚地对刘煜说了“谢谢”,并表示自己把心里的顾虑和愿望说出来后,思路更加清晰了,将来的路还很长,她对儿子的未来有了更多信心。街道还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冯老,因为孩子有精神残疾,老人终日为孩子的未来而担忧,日子一长,渐渐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在一次针对残疾人照护者的团体课中,被问到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时,冯老淡淡地说,自己对生活没有任何兴趣。他的反应被心理咨询师及时捕捉到,随后对老人进行了开导。经过心理疏导,冯老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出了问题,表示愿意改变。在心理疗愈工作室的帮助下,老人重拾了听音乐、读书等爱好,摆脱了消极的生活状态。
类似这样针对残疾人照护者的服务案例,还有很多。刘煜说,这些照护者中不乏八九十岁的老年人,他们更需要心灵上的支援和帮助,因此心理疗愈工作室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很有必要。
据了解,自心理疗愈工作室设立以来,已经累计服务亚运村地区的残疾人群达1000多人次。刘煜透露,为了让心理疗愈服务产生更积极的作用,项目正探索引入“伙伴关系”概念,引导残疾人之间通过互帮、互学的模式,帮助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有能力、有信心正视现实社会存在的严峻性和挑战性,真正实现自强、自立、自信、自尊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