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工作人员舍小家、顾大家,一直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六一前夕,地区工委、办事处暖心慰问一线工作人员及其家属,特为机关干部、社工、卫生服务中心子女等举办了“平房幸福生活”非遗文化体验课堂系列活动,孩子们通过“非遗”手工作品为抗疫加油,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非遗的魅力吧!
本次课堂采取了线上直播的方式,邀请到了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冯慧芸、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猴项目的第四代传人张凤霞老师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传承人,分别在直播间与广大居民朋友开展了面塑手工、毛猴制作、手绘风筝的空中课堂。
面塑艺术致敬“大白”
面塑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鲜活的面塑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冯慧芸老师从事面塑艺术已有52年,课堂上,冯老师向大家介绍了面塑的发展历程和制作方法,并详细讲述了颜色的搭配方法、捏制手法和造型设计技巧。
疫情当前,冯老师深知抗疫一线的“大白”们十分辛苦,她带领小朋友们通过“面塑”技艺,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大白”形象捏制的栩栩如生。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一块块小小的面团,在手中经过搓、揉并用小竹刀灵巧雕塑成身、最后披上装饰物品,即刻成为灵活生动的“大白”。大家在屏幕前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妙趣毛猴传承非遗魅力
张凤霞老师以“妙趣横生说毛猴,惟妙惟肖做毛猴”为主线,向大家介绍了毛猴的起源,工艺文化等。毛猴是起源于老北京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毛猴又名昆塑,制作它的原材料有很多讲究,毛猴周身由中药制作而成。四肢用蝉蜕(知了褪下的外壳)做成,身体是玉兰花的花骨朵,表面一层密密的灰褐色绒毛,和毛猴的身躯极为相似,头部用蝉蜕的头,正好与花骨朵相配。毛猴有时会戴斗笠,这斗笠也是一味中药,叫木通。把这几部分黏结起来的白色东西叫白芨,也是一味中药。
课堂上,张凤霞老师指导大家动手实践,解答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线上联动,气氛活跃。张凤霞老师的精心指导,极大地激发了大家体验毛猴制作的强烈兴趣。小朋友也和张凤霞老师一起动手,创作出了形态各异、活灵活现、生动有趣的毛猴。
小小毛猴虽用料简单,但表现力却极强,通过精灵可爱的毛猴模拟人物的动作和生活场景,形态各异、惟妙惟肖、诙谐有趣,再现了中国非遗传统文化,深受大家的喜爱欢迎。
小巧风筝描绘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张蕾老师则是在空中课堂为大家讲解了风筝的起源、工艺文化、图案寓意、绘画要点等。她耐心解答了居民在线上提出的各种问题,直播间内气氛十分活跃。小朋友一笔一画间描绘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一会儿,一只只漂亮的风筝作品就出现在屏幕前。
张蕾老师还特别提醒大家:放风筝时不要在人多的地方,更不要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广场,以免风筝线划伤人。
每一份坚持都是源于热爱。传统艺术在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之下,有了崭新的飞跃。
疫情之下,平房地区的社区工作者、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志愿者等等,以无畏且无私的精神,坚守疫情防控的各个岗位,逆风前行,同心守护我们热爱的家园平房,让我们向这些逆行者们致敬,日后,平房地区将开展更多丰富文化活动,通过更多文化、有温度的文艺作品,讲述平房故事,凝聚平房力量,以“艺”战疫,一起感受文化作品里的抗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