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长者版>>朝阳要闻

非凡十年 朝阳蝶变

日期:2022-10-14 10:42 来源:朝阳报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是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朝阳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加强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解决了一批多年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难题,闯出了一条减量发展新路子,实现了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

做好“破”“立”文章生态蓝图变为生动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抓住“牛鼻子”,“破”字为先,“立”字为要。

朝阳区坚持不立不破、先立后破、破立并举的原则,牢牢把握“减量发展”的总体要求,精简规模、减负功能、紧缩空间,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不符合首都功能战略定位的功能退出,为进一步推动区域功能优化腾退出大量空间。2016年以来,累计拆除违法建设超过3700万平方米,疏解升级商品交易市场、区域性物流中心、一般制造业企业等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业684家,治理类任务基本实现动态清零,“大体量”成为了朝阳区疏解工作的标志。

腾退后的空间如何利用?朝阳区提出了应对策略:坚持将“疏整促”工作作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优化区域功能的有效举措和重要抓手,加快对闲置土地和腾退土地的绿化美化,提升城市品质与活力。

“我们必须强化绿色意识,加强生态恢复、生态保护。这是个历史性的时刻。”这是2015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孙河乡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时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如今,一棵棵树变成了一片片林,曾经腾退的土地绿意铺展,不远处就是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名片”——温榆河公园。

2016年以来,朝阳区新增、改造绿化面积突破3200公顷,新增改造将府郊野公园等100余个大中小微型公园绿地。“留白增绿”“战略留白”临时绿化、“揭网见绿”等专项实施绿化总面积达2200公顷。

萧太后河沿线,各类低级次产业依次清退,水清、岸绿、景美、蕴深的景观廊道跃然眼前;清河、温榆河交汇之处,曾经脏乱差的沙子营村摇身一变,成为一处可遍览山、水、林、田、湖、草的大尺度蓝绿空间……大尺度绿化带动朝阳城市生态环境实现了新提升,一幅幅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把握“表”“里”关系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

环境整治,既要“面子”,也要“里子”;城市治理,既要注重点面结合,也要着力细微之变。

朝阳区紧紧围绕服务首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下足“整治”绣花功夫,通过打通城市环境的“神经末梢”,提高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实现从城市到农村、从大街到小巷、从“面子”到“里子”的美丽蜕变。

京城网红打卡地“望京小街”的蜕变之路,便是朝阳区背街小巷精细化治理的典范。

望京小街是一条全长380米的小巷,建于2007年,北连望京街、南通阜荣街,两侧分别是万科时代中心和方恒购物中心。随着城市发展和业态调整,望京小街逐渐暴露出道路破损、停车混乱、交通拥堵、环境脏乱等一系列问题,亟须改造和提升。

2020年,朝阳区采用“政府投入+社会资本”的多方共建模式,与万科、方恒共同开展城市更新。仅仅历时五个月,望京小街就完成了从“脏乱差”到“新商圈”的转变,并带动业态升级,转型成科技、时尚、艺术的国际化商业步行街。城市更新真正让望京小街火了,望京小街也为老商街焕新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本。

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

朝阳区以“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积极推进67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项目实施,完成16.5公顷老旧小区绿化改造,打造了一批宜居家园;扎实改善农村环境,完成郎辛庄村等20个美丽乡村建设,系统开展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等六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提升;以主要道路沿线为重点,完成西大望路等百余条优美大街建设提升工程,打造全区优美有序环境;累计完成716条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打造出八里庄路、十里堡路、祁家豁子街等一批精品街巷……

疏解整治让朝阳大街小巷由乱变美,细微之处、“里”“面”之间,百姓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融合“新”“旧”空间城市发展增添澎湃活力

新时代背景下,“更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主题。疏解要抓好“舍”“得”之功,整治要做好“内”“外”之变,而提升,则需处理好“旧”与“新”的长远关系。

朝阳区以腾退空间再利用、老旧厂房改造、老旧楼宇升级等疏解提升工作作为城市更新切入点,将“疏整促”与城市更新有机衔接,带动城市发展品质全面升级,城市发展不断迸发出新活力。

朝阳门外大街99号——昔日的朝外地标百脑汇,于2020年启动完成市场的疏解,经过建筑、空间、体验、生活方式等一系列升级后,已经摇身变为朝阳区一处新零售艺术体验空间——美克洞学馆。这栋外形犹如一摞待翻阅的超大开本白色书卷的建筑,成了国内家居行业首个打破传统家具卖场和专卖店销售形式的家居体验空间,伴随着城市更新的步伐展现出新的魅力。自2021年3月开馆以来,已有20余万人次“打卡”。

先有腾笼换鸟,后有涅槃重生。

在塑造区域新地标外,近年来,朝阳区还充分发挥老旧工业厂房资源丰富优势,融合传统工业文明与现代艺术创意,积极探索存量空间“腾笼换鸟”和功能提升的创新路径,形成老旧厂房存量空间再利用、文化引领城市更新的“朝阳模式”。

前身为乡镇企业老旧厂区的黑庄户乡音乐产业园,经过疏解腾退、腾笼换鸟、产业升级,已成为集音乐创作、展演、音乐人才培养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音乐专业园区;全球第一个由乳品厂厂区改造升级的创新工场——E9区创新工场,充分利用老旧厂房空间特色,实现了存量空间活化,探索以人工智能助推传统国企转型升级的资源池、科技和文创实体融合的聚集区、文化科技4.0版运营模式的新标杆;曾经的某医药厂闲置厂房也变身为今日的郎园Vintage,吸引了许多知名文化企业在这里扎根,为园区贴上了新的标签……旧厂房在朝阳华丽转身的故事,不断上演。

作为北京最大的城区,朝阳区将坚持把“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作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朝阳分区规划的重要支撑,紧紧围绕全区城市功能定位和“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的主攻方向,在精准、精细、有序的系统治理上下更大功夫,在服务首都发展大局中打造“疏整促”的“朝阳样板”,向着建设和谐宜居国际化城区的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