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硕果累累。位于孙河乡郎枣园的果园里,一派丰收的景象:苹果树上的果子压弯了枝头,枣树上满是一颗颗“红玛瑙”,粒满穗长的玉米也挂在了杆上……近年来,孙河乡不断探索基本农田治理模式,成立农业公司、产地直销便利店,聘请专业人士管理果园菜园,如今瓜果飘香,蔬菜盈筐,百姓吃出了“孙河味”。
科技支撑喜迎丰收年
孙河乡现有2801亩基本农田,其中有460余亩果园、116亩菜园。如何用好这些土地,扛起粮食安全的责任,造福辖区居民,孙河乡一直在不断探索。近年来,乡党委在经过实地走访、咨询专家后研究决定,由乡里成立农业公司,把地种好,用丰硕的果实装满群众的“菜篮子”“果盘子”。
今年4月,孙河乡成立了北京盛泰嘉禾农业科技公司,将之前聘请公司代管的基本农田接管过来,聘请专业人员管好农田、果园和蔬菜种植基地。
郎枣园主管吴小林就是由农业公司聘请的本地人才。“今年雨水多,我不放心,就算是睡下了,一听见雨声就立刻起来,到园子里查看一圈。”吴小林说,水蜜桃地、枣林、苹果园、玉米地,哪有积水、落果、冰雹砸的情况,他都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
“土地不会说谎,只有你用心了它才能回报你。”吴小林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孙河人,他从小就喜欢农业,但是要想真正管好这些地,就要多下苦功夫。果园里、菜园里的事情,他都亲力亲为。今年枣树刚刚开花他就开始揪着心,怕天冷,花开得少。等花开了之后,他又开车到处找放蜂的养蜂人,让蜜蜂来采蜜,给花授粉。“几十万只蜜蜂入园,看着一棵树上大概有20来只蜜蜂采蜜,我这心总算踏实了。”吴小林说,今年枣的产量预计比去年还要多。
自产自销乐享“孙河味”
“果子丰收,蔬菜的产量也非常喜人。我们通过乡里的各种微信群发送通知,居民订购可以直接配送上门,但知晓这种方式的群众非常有限,订购的大多是年轻人。”北京盛泰嘉禾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戴理说,为了自产的蔬菜水果让乡里老百姓都能吃上,农业公司在乡党委、乡政府的帮助下找到了康营家园23区的一间门面房,正式设立了孙河产地直销果蔬便利店。
“便利店一开业就赢得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每天队伍排得长长的,为了让大伙都吃上咱们自产的果蔬,我们不得不采取限量售卖。”戴理说,康营家园小区的居民都是打小就生活在这里的孙河人,买过之后都说这就是小时候吃的“孙河味”。黄瓜、番茄虽然卖相不好,但是味道好,有的群众一下买好多,有的还要全包。采取限量销售,番茄限购五个、黄瓜一斤,既能保证够家里一天所需的食材,又能让更多群众吃上“孙河味”。
“自产自销,没有中间的时间差、价格差,也是便利店蔬果热销的原因之一。”戴理说,蔬菜、水果都是种植园里采摘后,运输到便利店的,既能保证新鲜度,也能保证售价比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低。同时,蔬果都是经过检验的,质量也都有保证。家住在康营家园的赵淑兰是便利店的忠实客户,“这儿的菜新鲜又便宜,菜店离家也近,缺啥少啥家门口就能买到。”赵淑兰展示着她买到的新鲜蔬菜,高兴地说。
谋划发展吃好“生态饭”
“今年蔬果虽然都丰收了,但是土地的利用率还没达到最优。”戴理说,7月份蔬菜盛产期过后,由于品种分布不均,对自然灾害预判不足,导致在应季蔬菜销售完毕后,只剩下大葱、韭菜等少量菜,便利店的备菜供不上居民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农业公司不断优化土地结构,从季节性等方面优化品种布局。“夏至之后,我们种植了大白菜、莴笋等耐热菜,黄瓜也分茬种,避免吃了这茬,下一茬接不上。”戴理说,还要考虑到群众的喜好,多种大家爱吃的黄瓜、番茄、草莓等,保证大伙爱吃的蔬果源源不断,季季都有主打。
“我们既要按照市区乡的要求稳产保供,给群众提供安全的食品,也要学习新技术,向现代化农业迈步,不断增产增收,也让全区乃至全市的群众都吃上‘孙河味’。”戴理介绍,农业农村部筹建的北京市国家数字创新农业基地,将在孙河建立。届时,将会在郎枣园内建成占地3万余平方米的36座温室大棚,有专业团队利用无土栽培、水温自控等先进技术种植蔬菜、水果,他们的种植成果也将回馈于民。
“希望将来,我们孙河也能端上‘生态农业饭’。”戴理笑着憧憬说,孙河乡也将借助北京市国家数字创新农业基地这一资源,向专业团队“取经”,学习新技术,智慧种地,发展高端菜品,形成产销一体的产业链条。
转自《朝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