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松街道平安建设办公室:引入社会资本聚合力 共享单车治理探新径
“九龙山地铁站出来,共享单车堆得像‘小山’,上班赶时间都得绕着走!”周边市民曾多次通过12345反映问题。这一困扰,道出了劲松街道商业密集区共享单车治理的共性难题——西大望路与广渠路交叉口汇聚商场、地铁站,日常单车出行需求旺盛,可现有停放空间早已“捉襟见肘”,乱停乱放不仅挤占行人通道,更让城市街角少了几分整洁。
“不能只靠政府‘单打独斗’,得让企业也参与进来!”面对群众诉求,劲松街道以“接诉即办”为切入点,反复研判后找到破题关键:破解停放难题,关键在于打破政府单一投入的“独角戏”模式,让共享单车企业从“被管理者”变为“参与者”。
街道很快拿出方案: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推出“按品牌使用规模及投放量比例投资”的市场化机制——使用频率高、投放量大的单车品牌,按比例承担停放区建设费用。这一机制一出,立刻得到多家企业响应:“既公平合理,又能改善我们的运营环境,我们愿意投!
”随后,街道牵头“吹哨”,联合企业、施工队迅速行动:拆除九龙山地铁站D口、G口周边围挡,清理闲置空间,新增停放区域约300平方米;企业则主动配合划设停车线、设置引导牌,某单车品牌甚至安排专人早晚高峰现场引导规范停放。
如今再到该区域,曾经杂乱的“单车堆”不见了,整齐排列的单车有序“站”在新增的停放区内,行人通道豁然开朗。企业的态度也悄然转变:从过去“被动接受管理”,到如今主动对接街道优化投放计划,真正成了治理的“主人翁”。
这场治理创新,不仅让300平方米的空间焕发新活力,更勾勒出“街道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共建共治图景。从“接诉即办”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到“未诉先办”主动破解治理难题,劲松街道以社会资本为纽带,让基层治理从“政府主导”迈向“多元共治”。这不仅是停放空间的扩容,更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生动实践,为打造“五宜朝阳”注入了共建共享的鲜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