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长者版>>部门动态

“春节”申遗成功 来这里了解更多非遗

日期:2024-12-11 09:53 来源: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管理委员会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春节与非遗的碰撞,让不少朋友开始期待即将到来的第一个“非遗版”春节。如何让这个传统性时刻变得更有意义?或许,我们可以先走进非遗,感受非遗,然后带着饱满的非遗气息度过这个蛇年春节。了解非遗的最佳场所在哪里?当然要来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看非遗展了!

01.“黎华锦簇”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成就展

12月5日晚,正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委会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12月6日,“黎华锦簇”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成就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展览持续至2025年1月5日。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海南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和其他生活用品所使用的传统手工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代表性产品称为“黎锦”。

黎族没有文字,黎锦承载着海南黎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凝结和传递着民族的智慧、记忆和情感。2006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该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次展览设“百卉千华”“经纬技忆”“握指成拳”“潮起海之南”四个单元,分别展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历史脉络、技艺特点、保护实践和创新发展,呈现黎锦之美,展现海南省非遗保护成就,推动非遗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02.“锦绣中国”

刺绣公共教育展

刺绣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为当代人们展开了一幅绮丽缤纷的时空长卷。“锦绣中国——刺绣公共教育展”汇集了全国多地区、多民族,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刺绣作品在当代传承、创新、融合的优秀成果,分作“黄河铺绮绣”“长江驭锦鸾”“木棉绽粤江”“丹曦映北国”“鱼龙舞南溟”五大单元,系统展示出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代表性绣种的源起与流变,以作品结合工具、材料、文献、互动体验等方式进行展出,旨在生动、全面地呈现中国刺绣的发展脉络和当代面貌,揭示它独特的文化内涵、文化传统和艺术魅力,解读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03.“气象万千”

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

本展分3部分,共展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100余项,600多件(套)展品,涵盖非遗的十大门类。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实景、多媒体互动,多角度立体展示形式,呈现非遗守正创新、继古开今的时代风貌。

展览着重强调非遗的活态性和丰富性,深度挖掘展示非遗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展览持续至2025年6月,其间预计邀请100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徒现场展演,并通过两条非遗街区、八个体验互动区和十五个多媒体展项,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彰显中国非遗蓬勃发展、万千气象的积极态势。

04.“文脉华滋”

中国工艺美术基本陈列展

中国工艺美术,承中华文脉滋养,秉道器相映之理,会百代沧桑之变,融技艺审美之长,显润古滋今之功,襄民族文化自强之时代强音。

中国工艺美术,品类繁盛,姿态万千,瑰宝如云,匠心如潮。时有所尚,代有所创;重天时、地利、材质、技术的交融会通,求实用与审美、感性与理性、材质与意匠的和谐营造,既居于庙堂之高,又贴合日用之常,历五千年沧桑淘洗、积淀,汇聚为一条可观、可品、可用的泱泱文脉。

本展以“天工开物”“大国匠作”“美好生活”三个单元,展示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新中国工艺美术的成就和融入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动人篇章。

据了解,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隶属于文化和旅游部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开展工艺美术精品和非遗的相关实物的征集收藏、项目的保护研究和展览展示展演、数字化建设、文创产品研发、社教服务和培训及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