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长者版>>部门动态内容页

回迁小区有了空中“半亩园”

日期:2024-01-15 14:16 来源:区农业农村局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朝阳区高碑店西社区回迁上楼的居民们就把自家阳台变成了一个个特色鲜明、充满生机的阳台菜园。

尽管已是冬日,褚连河家阳台上,仍然能看到菜园的痕迹。两列种菜的箱体整齐排列,上面盖着厚厚的苫布;一旁的大花盆里,土壤清晰可见,上面还铺着塑料布。

“等到今年四月份,这土直接就能用,到时候你再看,菜拉的秧都能爬出去。”

聊起自己在阳台种菜的事,老褚眼前一亮,说话也提高了调门。自打2009年高碑店西社区400多户村民陆续回迁,家家户户都住上了三层连栋住宅。搬进新家,乡亲们自然要好好装饰。订制一堂新家具,换一个大电视自不必说,可看着二三十平方米的阳台,褚连河的眉头却拧起一个疙瘩。“挺大的地方,要是把舍不得扔的瓶瓶罐罐摆在这儿,那天天看着准堵心。可就摆上几盆花,又填不满,浪费空间。”

暂时没有好办法,他干脆两头不耽误,几盆绿植、花卉装点“门面”,旧物则堆在阳台角落。

然而,这样的权宜之计并没有让老褚的心情变好,那段时间,他甚至一天都懒得向阳台瞟几眼。

“别人家也差不多,刚搬回来那会儿谁心里也没个准主意。”褚连河说。

变化发生在不经意间。2012年,社区社工小付敲开了老褚家的门,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现在社区要成立阳台绿化协会,鼓励大家在阳台种菜,您要是愿意就报个名,种子到社区领就行。”

听了这话,老褚喜上眉梢,拉着小付跑到自家阳台一指,“我今天就腾地方。”

让回迁的乡亲们在阳台种菜,这个想法并非一拍脑袋得出的。高碑店西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高碑店村毗邻通惠河,水土优良,距离城区又近,因此这里数十年前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基地,其出产的蔬菜直供东单菜市场,村民也大多都是种蔬菜的好把式。尽管村民搬进了三层小楼,对于土地的眷恋却深深烙印在心里。

“大伙不仅能让自家阳台变美,还能找回传了几代人的老手艺,一举两得,社区的想法对了我们的心气儿。”一位村民说。

领回种子,褚连河迫不及待地开始收拾、找土、准备器皿,撸起袖子要大干一场。不一会儿,社工小付又打来电话,提醒老褚别着急,“工具一时不齐社区都有,种植过程中有问题也可以随时打电话,咱有专业的志愿者。”

当年秋天,400多户甩开膀子的乡亲就收获了果实。老褚的手机里,至今还保留着那顿饭的照片:拍黄瓜、烧茄子、丝瓜汤……别看没什么大菜,可都是老褚两口子“伺候”出来的,那滋味什么时候也忘不了。

“种菜上瘾,有一回下冰雹,我怕把辣椒苗砸坏,愣是给它们打了十多分钟伞,身上都淋透了。”

说起自己这些年来在阳台种菜的“糗事”,老褚颇为自豪,为了把菜种好,他专门请教了村里种菜的“老把式”和社区的专业志愿者,从拌土、选种子、施肥、浇水学起,还动手制作了松土的小耙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截至2023年,老褚家已经连续五年在社区阳台菜园评比中获奖。而从每年四五月份开始,社区群里便不时蹦出村民们阳台菜园的美照。

顶花带刺的黄瓜、玛瑙般多彩的小番茄、红彤彤的小辣椒、爬出窗外的丝瓜秧……挡不住的生机,都源自曾经“不起眼”的阳台。

“夏天您来,请您尝尝鲜,也希望能从上空航拍一下我们社区的阳台。”

老褚的话说出了高碑店西社区居民的心声。十几年间,这里已经从曾经环境脏乱、污水横流、暴土扬长的“破村”变为房屋整齐划一,街道干净亮丽,各家阳台上满眼绿色的新村,还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首都文明村”和首批“北京最美乡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我们不仅村容村貌美,第五立面也美,小小阳台,就是我们对外展示的橱窗。”老褚说。

如今,高碑店西社区的居民们亲切地把阳台称为“半亩园”,他们盼着,今年春天再次播下希望的种子,到了夏秋,自家阳台上又是一片郁郁葱葱。

阳台变身“半亩园”,让高碑店西社区居民们找回了“老把式”的感觉,也扮靓了社区面貌。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2024年1月11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