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袭,日间和夜间气温均跌破0℃,而在疫情防控一线,广大工作人员坚守岗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服务群众、抗击疫情,保障着城市的顺利运转,守护着人民的健康安全。
随时待命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外卖给您放门口了!”“您买的药品到了,别忘了取!”晚上8点,孙河地区康营家园四社区工作人员杨立娟穿着“大白”服出现在被封控管理单元的居民家门前。
作为包楼社工,她负责的楼门出现了核酸采样十混一阳性,需要临时封控,居民订的快递、外卖暂时无法配送上门,杨立娟要把这些东西送到居民家门口。送物资的过程中,不时有居民隔着门说“谢谢”。
送完物资后,杨立娟又开始焦急等待着结果,“疫情期间,其实特别希望出现的异常都是虚惊一场,最想看到大家都平平安安。”
将近10点她接到电话,希望落空,楼内出现了确诊病例。
“喂,张阿姨,楼里出现了确诊病例。咱们得采取封控措施,您家里有什么需要?药品、菜够不够?”杨立娟开始一一给单元楼的居民打电话,同时,同事们也着手联系垃圾清运、单元消杀等工作,并完成人员台账梳理。
工作告一段落后,抬眼一看已是晚上11点多钟。紧了紧身上的棉大衣,杨立娟和衣躺在了办公室的行军床上,并随时关注居民微信群里的信息。
第二天一早,简单吃了口早饭,杨立娟继续投入新一天的工作,和同事们一起排查人员信息、发放给居民的一封信、登记居民购药就医需求、安装快递架等。“快递、外卖就放在楼下快递架上,到时候第一时间送到居民家门口。”杨立娟说。
昼夜不休 跑出流调“加速度”
“叮铃铃铃……”晚上十二点刚过,南磨房地区办事处办公室内的电话响了起来,“好的,派单已经收到。”
“同志们,来活了!”撂下电话,路梓俊喊了一嗓子。
夜晚的办公室内灯火通明,有人在整理流调信息,有人在照着地图确认风险点位,还有人刚结束一波流调电话后趴在桌上稍作调整。听到路梓俊的喊声,大家立马打起精神。
将派单上需要进行流调的居民信息分配妥当后,大家投入到了工作中:“不好意思打扰您休息,我们是南磨房地区的防疫办流调员。”“能不能回忆一下您昨天的行动轨迹。”“请您不要出门,24小时内会有社区的人联系您进行入户采样。”
忍着困意,路梓俊揉了揉眼睛,拨出了凌晨的第一通电话:“您好,不好意思打扰您休息……”由于接电话的是一位老人,听力不好,也记不清最近出门去过哪里。为了帮老人快速回忆,路梓俊开始了“引导式”流调法。
“您这几天每天怎么吃饭?是叫外卖还是出去买的菜?买菜是不是出门了?”“做核酸出门了吗?是在哪里做的?”路梓俊从老人的生活规律出发,一点一点进行引导,帮助他回忆起这几天的行程。有些老人描述不清的地点,路梓俊一手接电话一手打开手机,在地图上查询位置,精准确认老人去过的这些点位。
由于听力不好,子女不在身边,老人在查看疫苗接种信息时又遇到了困难。路梓俊又耐心指导老人一步步进行操作。
半个多小时的时间,老人的信息记录完成。放下电话,正要拿起水杯,路梓俊便接到了新的派单。“咱们加快速度,流调溯源工作快一分,疫情扩散风险就减一分。”分工后,路梓俊站起身伸了个懒腰,又和同事们一起投入到新一轮流调工作中。
24小时备勤 保障居民顺利就医
凌晨2点43分,朝阳区保障车队司机彭辉接到了九龙花园小区一位疑似阑尾炎就医的居民。顺利抵达医院,彭辉的订单还没结束,他要原地等待,再把就诊居民送回家。
彭辉是朝阳区组建的专门服务于孕产检、透析、化疗、肿瘤等非危重症患者保障车队中的一名司机。保障车队的司机优先选择共产党员车队、的士之星及参加过冬奥会保障的优秀驾驶员。彭辉是退役军人也参加过冬奥会保障,接到任务后,他没有丝毫犹豫报了名。
由于九龙社区老年人较多,他和搭档张九栓自从11月19开始就驻扎在了社区里,24小时待命。“我要完成好公司派的任务,尽我所能服务群众。”彭辉说。
这天凌晨2点,九龙花园小区黄女士在居民微信群里反映她肚子疼,社区工作人员立刻联系双井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经初步判断黄女士疑似阑尾炎,应送往医院就诊。得到医生的建议后,九龙社区就医保障组组长杨晓立刻联系定点医院,最终确定了垂杨柳医院可以接诊。杨晓将黄女士信息情况告知了正在社区值夜班的彭辉。
彭辉按照二级防护要求,穿戴好“四件套”——防护服、护目镜、N95口罩、手套将车开到黄女士居住的楼门,等候她下楼,并载着她前往垂杨柳医院。当天晚上的温度达到了零下10°,彭辉一直在医院外的车内等候了3个小时。
早上6点,彭辉载着就诊后的黄女士回到了小区。停好车后,彭辉又赶紧对车辆进行消杀,对门把手、座椅、安全带等处重点擦拭消毒,随后开窗通风半小时,才能继续接下一单。“就医保障车要按照疾控部门统一制定的标准进行车辆洗消,一客一消杀,我们也要每日核酸检测,确保防疫安全。”彭辉说。
转自《朝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