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驿站方便居民垃圾分类,智能值守帮助居民分清投准,智慧垃圾楼让垃圾运输实现智慧化精细管理。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过程中,我区探索从源头注入科技力量,基本实现从前端投放到末端处理一分到底,分类质量大幅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热情与动力。
智能驿站投放新体验
点击手机开门,将垃圾分类投放到垃圾桶里。在东风地区石佛营东里社区128号院,自从智能垃圾分类驿站上岗后,居民只要简单两步,就能完成投放。
这处智能垃圾分类驿站位于小区大门旁,在分类投放区的电子屏幕界面上选择手机号码开门、门牌号开门和二维码开门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投放窗口就会自动打开,居民将垃圾投放到桶里后,屏幕界面上就会自动显示分类垃圾的重量,并且可以获得相应积分,用于兑换垃圾袋、洗手液及米面油等物品。
石佛营东里社区相关负责人朱超介绍,智能垃圾分类驿站还有“自动清洁功能”,分类驿站也不需保洁人员、守桶志愿者对桶站进行维护和清扫,节省了不少人力。
在双井街道,也有如此方便的垃圾回收点——井点2号。
“井点2号”位于垂杨柳中街,专门用来回收可回收垃圾,也就是居民口中的废品回收站。与传统废品回收站不同,“井点2号”最大的特点就是智能。
“居民注册账号后购买一个专用的垃圾袋,只要将可回收垃圾装在袋子里,放在回收站里就行。后端工作人员称重后,废品所卖金额会自动返到居民账户。”双井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像智能垃圾分类驿站和“井点2号”这样的智能投放设备,在朝阳各社区还有很多。八里庄街道甘露园社区引入智能垃圾箱,点击柜上的触摸屏,选择垃圾类型,柜门就会自动打开;麦子店街道枣北社区智能垃圾桶利用红外遥感控制器,可以实现箱门自动开闭;崔各庄乡京旺家园二区的“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屋,同样不需要手动开门……这些智能垃圾设备为居民投放垃圾提供了很大便利,漂亮的外观、简单的操作、智能化的体验吸引着越来越多居民使用,带动居民主动分类、准确投放。
智能值守分类更准确
“垃圾分好类了吗?分好再扔。”“废杀虫剂是有害垃圾,扔红桶里。”……南磨房欢乐谷社区金蝉南里小区居民扔垃圾时,常会听到志愿者的隔空提醒。
原来,这是金蝉南里小区建成的5G智慧桶站,通过视频提醒居民分准、扔对。“5G智慧桶站配备了5G无线传输包、紧急呼叫语音系统、红外监测仪器、视频监控设备,志愿者在监控室里,就能通过视频观察居民的投放行为,发现分得不准的,通过语音系统提醒居民。”南磨房地区环境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果居民对垃圾分类有疑问,还可按下智慧桶站旁的按钮,与志愿者隔空对话,询问如何投放。
六里屯街道也在智能值守上想办法,提高分类准确率。为弥补人工守桶外的时间“空档”,甜水西园社区在垃圾桶站安装了智能感应围栏和摄像头,只要感应到有人来扔垃圾,就会响起“您已进入垃圾投放区域,请您主动分类投放”的语音提示。
摄影头还对居民的投放过程进行记录。“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手机APP就能查看居民日常投放行为。每个月,还会对摄像头抓拍到的垃圾投放行为进行梳理分类,制作‘红黑榜’张贴在社区宣传栏内,鼓励居民分类。”甜水西园社区党委书记李颖介绍。
在智能语音提示、智能感应装置等设备的辅助下,居民的分类意愿提升,自主投放准确率提高到80%左右,厨余垃圾分出率超过20%,比两年前提高大约10倍。
智慧监管垃圾可溯源
在双井街道九龙山社区的垃圾楼,门口竖着的高频读卡器虽然不太起眼,但作用却很大。配合社区垃圾收集车上的电子识别标签使用,可以精准追溯到垃圾的来源。
“安装了电子识别标签的垃圾收集车前来倾倒垃圾时,垃圾楼门口安装的高频读卡器可自动扫描标签,识别车辆和垃圾信息。”区城市管理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此外,垃圾楼内的垃圾压缩箱下还安装了感应称重系统,垃圾收集车将垃圾倾倒进垃圾箱后,压缩箱旁的电子显示屏会实时显示垃圾重量和垃圾来源。环卫工人只要按下按钮,高频读卡器读到的信息连同称重信息就会自动上传到市、区管理平台,垃圾从哪里收运、什么品类、重量多少等一目了然。
目前,我区222座自管垃圾楼全部装上了高频读卡器和垃圾压缩箱感应称重系统,基本实现全区居民小区垃圾刷卡称重进楼全覆盖。
垃圾进入垃圾楼有迹可查,出了垃圾楼也有踪可循。区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区192辆其他垃圾压缩车、105辆非居民厨余垃圾运输车以及4座末端处理设施均加装了计量称重和刷卡系统,查看这些车辆和设施上的电子标签,便可知道垃圾从哪座垃圾楼来、哪辆车运输、运到了哪里,垃圾的整个运转流程都在监管之中。
了解到垃圾投放、清运、处理全流程分类,居民做好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也得到提升。“之前我们也有顾虑,在家里分好后,收运和处理时如果又混在一起,那不白费功夫。”居住在九龙南小区的赵冉说,“知道相关部门对分好类的垃圾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分类收运,我们做好垃圾分类就更有动力了。”
转自《朝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