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朝阳要闻

朝阳这五年:文化朝阳正朝阳——文化惠民浸润百姓精神

日期:2021-12-06 来源:朝阳新闻网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文化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国家发展、创新的深层动力。五年来,朝阳区聚焦“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主攻方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引领为担当,深入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谱写了新时代全国文化中心核心区建设的崭新篇章。

用文化凝聚人,让文化愉悦人。如今当你身处朝阳,15分钟之内,便可以在一千米范围内找到一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朝阳区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街乡文化中心、社区和行政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到100%,“3+1”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区级文化设施5个,地区级文化中心6个,街乡级文化中心43个,社区(村)级文化活动室513个,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同时积极统筹区域资源,建成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建成40家朝阳城市书屋和57家社区流动美术馆,认定31个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3家非遗传习所;并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打造朝阳文化云平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覆盖面,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

在做好设施布局的同时,朝阳区还持续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变政府“端菜”为百姓“点单”,通过开展“百姓周末大舞台”“粉墨朝阳”等多个系列品牌惠民演出,使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提升,五年来,全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6315场,线上线下受益人群超过1.45亿人次。

文化惠民不仅要为基层“送文化”,更要在基层“种文化”。朝阳区坚持不懈地培育群众文化团队和基层文化能人,让群众在基层文化活动中唱主角。五年来,全区共组建街乡文联38个,共有群众文艺团队3514支、文艺骨干8万余人,人才体系不断完善,涌现出了一批精品力作。

在朝阳,推进城市更新唤醒文化发展盎然生机。102家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星罗棋布、百花齐放,其中,32家被认定为北京市级园区,数量居全市首位,一批文化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也在持续创建。它们,通过老旧厂房改造利用、传统商业设施升级、有形市场腾退转型等方式而来,是文化企业的聚集地,是文化旅游、消费的“打卡地”,更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城市文化公园”。

朝阳区是引领北京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区,文化产业是朝阳区四大高端产业之一,也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截至目前,朝阳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达到9万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383家,占全市43%,注册企业总数和规模以上企业数均居全市首位。在区域内聚集了蓝色光标、中信出版等66家上市挂牌企业,汇聚了太合音乐、影谱科技等6家数字文娱独角兽企业,聚集了253家文化企业总部,其中外资文化企业总部127家,成为全国文化品牌企业总部基地。

位于将台地区的丽都商圈是北京最早的涉外商圈之一,随着城市发展,该区域的公共空间环境、道路停车系统、配套设施有待提升。如今,经过改造升级后,有着30年历史的老商圈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开街,并通过开展丽都国际音乐电影周等主题活动,让市民零距离享受视听盛宴,同时助力丽都地区打造国际艺术文化新地标。

在朝阳,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正在释放无限活力。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北京CBD、日坛公园……一张张沟通世界、靓丽闪耀的文化名片,“串珠成线”形成了朝阳区10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将台地区丽都商圈、三里屯太古里、潘家园旧货市场、798园区艺术街区等首批10个朝阳区特色文旅消费街区,成为“文化+旅游+商业”的“网红打卡”新地标。绚烂多彩的朝阳国际文化旅游节、国际风情节等文旅节庆品牌,让朝阳与世界交流对话,不仅带动了市民的消费热情,也展现着时尚、活力、国际化的朝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