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朝阳区紧扣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和“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主攻方向,尽锐出战、铁肩担责,用一针针“绣花功夫”,努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绣”出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精雕细刻提高城市品质
蜿蜒曲折的休闲步道、沿路安装的石凳、方便居民健身活动的小广场……虽然天气寒冷,但仍有不少居民在广渠路王四营水渠南侧的城市公园内享受冬日暖阳。
广渠路作为连接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副中心的主干道,不仅承载重要的交通功能,同时还具有城市景观提升功能。今年,结合主题教育工作的开展,我区完成了广渠路南侧王四营路段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提升,以“缤纷广渠”为主题打造出王四营景观节点,构造出微地形绿地、高大种植、彩色花卉相结合的近观开阔、远看成林的景观空间层次,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春夏可观花、秋冬可观叶赏果”的景观效果。
“聚焦城市精细化管理”是朝阳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点聚焦的十个方面之一。今年以来,朝阳区围绕这一要求,进一步塑造城市特色、展示城市形象。
寻常巷陌,百姓门前,关乎民生幸福。一直以来,我区都把背街小巷环境整治作为城市管理重点,用绣花功夫织补城市“里子”,逐渐把小巷“雕刻”出应该有的样子。目前,全区822条背街小巷环境变美、品质升级——整治一新的祁家豁子街,小街东端的墙上,一个草书的“祁”字格外醒目,旁边还配以详细的地名来历;三里屯西街不仅摘掉12年的“脏乱”帽子,还吸引了24小时不打烊的三联韬奋书店和城市书屋入驻;十里堡路上,扑面而来的是浓郁怀旧风,10多幅棉纺厂老照片点亮了人们心中那份“八里情怀、十里记忆”……
垃圾分类改善生活空间
垃圾分类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也是破解垃圾围城困局的重中之重,今年,我区以主题教育为契机,促进垃圾分类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源头分类”是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关键所在,在此过程中,我区巧用“小积分”引导居民主动参与源头分类。位于高碑店北路的白领家园小区内,五颜六色的智能垃圾分类设备显得格外醒目,该设备按照塑料、金属、纸张、塑料瓶、玻璃等回收类别分为四个自带称重功能的回收箱,居民通过扫二维码或刷脸后,按照屏幕上的提示投入可回收垃圾后,便可自动结算积分,居民凭借积分兑换食用油、香皂、洗发水等生活用品。此外,小区内还设有一个特殊的“垃圾桶”——堆肥箱,可以把有机垃圾变成活性肥料,免费提供给居民。
“互联网+垃圾分类”的回收方式是我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生动实践。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朝阳区通过创建示范片区、推行智慧分类、推进垃圾分流、开展强制分类,努力消除覆盖空白、促进精准投放、实现源头减量、形成全民共识。截至目前,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覆盖率达44%,形成了从前端投放、收集、转运到末端处理消纳全过程的垃圾分类模式。
智慧城管提升治理效率
“一键直报”环境问题,48小时候内解决“脏乱差”……在朝阳区,如此高效的工作模式正在每个社区(村)推行。
群众的诉求就是哨声。今年以来,我区坚持探索党建全面引领社会全域协同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朝阳群众管城市”监督平台,居民在关注“朝阳群众管城市”公众号后,如发现身边存在堆物堆料、暴露垃圾、游商占道、店外经营等7种城市环境问题,可随时随地拍照上传至“朝阳群众管城市”监督平台,通过“问题直报、过程直播、结果直达”的形式,48小时内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截至11月,“朝阳群众管城市”公众号已注册街巷长1661名、小巷管家7483名、执行人1909名,曝光案件23999件,环境问题高效流转,社会管理全民参与的作用日益增强。
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区持续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
目前,以克论净、智能化检测,已经成为三里屯40条道路的保洁新标准,每次道路保洁后,环卫工人都会用毛刷收集地面浮尘,再倒入检测仪称重,每平方米尘土控制在10克以下。今年,我区大力推进环卫基础数据平台建设,通过智能化方式实现环境精细化管理,辖区主要道路全部采用“吸扫冲收”一体化作业方式,使用再生水近200万吨,机械化作业率94.9%、新工艺作业率92.7%。
此外,我区还与阿里巴巴公司就“城市大脑”未来构建方向进行研讨,做好应用场景需求发布,探索公共设施、公共卫生、公共空间、井下环境、管网状态等方面的应用,逐步推进智慧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