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水景清新 人水和谐的“亲水朝阳”

日期:2018-10-26 来源:朝阳新闻网

    朝阳地处北京市区排水走廊,中心城区四大主要排水河道清河-温榆河、坝河、通惠河、萧太后河全部贯穿而过。可以说,朝阳区的水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首都生态环境的大局。近年来,朝阳区按照“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科学治理”的理念,大力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今天的《砥砺奋进六十载、再创朝阳新辉煌》,我们将聚焦朝阳区的水环境建设。
    在朝阳区东南部,曾被民间形容为“牛奶河”的萧太后河经过2017年的全面治理,如今已经完全变了模样,河道下游占地面积71万平方米的马家湾湿地公园,成为周边市民休憩观景、散步健身的好去处。记者日前来这里拍摄采访时,在河畔观景平台上遇到了前来拍摄结婚20周年纪念照的柳女士和孙先生。
    与过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单纯治河工作相比,此次萧太后河项目突出综合治理,注重发掘漕运历史文化的内涵,为全区乃至全市的水环境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亮马河四环以上段全长5.6公里,与朝阳公园湖水体相连,堪称朝阳水系中的“眼睛”,沿线分布着多国使馆区,启皓、昆仑、渔阳和二十一世纪等高端酒店区以及燕莎购物商圈和蓝色港湾等高端商区,是朝阳区对外交流治水工作的窗口。亮马河治理将“政府一家治河,单打独斗”的旧局面转变为“政府主导,社的治理思路,按照“共商、共治、共建、共享、共管、共赢” 的治理思路,积极发动周边企业共同参与河道治理。
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项目整体设计充分考虑北京特色文化、朝阳国际时尚和周边现代风情等多元文化元素的融合,通过河道水环境治理、周边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等方式,在亮马河两岸形成“建筑-绿地-水”的无缝衔接,实现水质清澈、自然生态和防洪安全的建设目标。
    近年来,朝阳区在全区范围开展溯源治污工作,统筹推进水环境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区域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8年以来,已铺设截污管线146.2公里,通过10座大型污水处理厂、14个小型污水处理站、31个临时处理设施,每天可以处理污水322.9万吨,基本完成33条段黑臭水体治理,5处国家、市级考核断面和13处出境补偿断面,在年底前达标,流入通州的9条河道水环境全面改善。朝阳区推进全域黑臭水体治理,加大了乡管沟渠治理力度。其中,68条段正在治理,结合卫生城区创建,剩余61条段沟渠治理工作也将加快推进。
    按照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朝阳区将依照区域定位和人口发展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提高各项污水处理收集设施的覆盖率,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站)、污水管网、雨水管网等的统筹规划。
    2018年,朝阳区600多位“区-街乡-村(社区)”三级河长上岗,区域内38条主要河道和151条支渠都有河长管理,涵盖43个街乡,河流总长度459.11公里,重点解决污水直排、垃圾乱堆乱倒、涉河违法建设等水环境突出问题。
    与此同时,朝阳区编制了“一河一策”实施方案,梳理环境卫生、污水直排、断面水质等11类主要问题,明确治理目标和措施,形成了“1+4+43”的河湖综合整治方案,通过“月度考核+年度评价”,切实落实河长制,持续保持河湖治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