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探索出4种模式改造建筑 281万平方米 57家老厂房升级文创区

日期:2018-08-17 来源:朝阳新闻网

    打开一张朝阳区产业地图,798、751、莱锦、郎园、懋隆、恒通、铜牛等文创特色园区星罗棋布。这些特色文创园区,是朝阳区按照疏解首都功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要求,通过老工业厂房改造利用而逐渐形成的。如今,这些见证了我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史,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发展光荣历史的老厂房已经转型成为朝阳新兴文化地标,对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推动城市风貌改善和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不但创造了千亿产值,也成为市民流连忘返的城市花园。
    随着城市功能的转型升级,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深入推进,北京市高度重视老厂房保护利用,经过近20年的发展,以798艺术区为标志,老厂房的文化再造历程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探索提升转变过程。朝阳区作为北京市曾经的纺织、电子、机械、化工、汽车五大基地,老厂房资源丰富,近年来,紧紧围绕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主动服务首都文化中心建设,携手企业培育出了以当代艺术展示交流为主的798艺术区、以时尚设计展示发布为主的751时尚设计广场、以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为主的朗园vintage文创园、以高端工艺品展示为主的懋隆产业园、以文化传媒为主的莱锦产业园、以电影产业为主的铜牛、东郎产业园等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老厂房转型品牌文创园区。经过多年发展,朝阳已经探索出了四种老厂房工业遗存转型升级的模式,成效显著。
    截至目前,朝阳区已有798、 751、 朗园、莱锦、懋隆、恒通、惠通、塞隆、吉里、竞园、齿轮厂、创立方、西店记忆等57家老厂房转型升级改造为文化产业特色园区,改造建筑面积281.7万平方米,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老厂房腾笼换鸟、华丽转身的典范。同时,在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下,一些老厂房改造的文创园区积极利用各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实体书店、艺术影院、非遗展示中心等公共文化功能,举办文化节、戏剧节、电影自习室、创意集市等活动,推动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融合发展,形成了文化产业融入城市发展的“朝阳实践”。
    老厂房的开发再利用,推动了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2017年,朝阳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实现收入3206.8亿元,同比增长7.9%;2018年一季度,朝阳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实现收入775.6亿元,同比增长10.4%;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工业时代的生产厂房,信息时代的文创园区,经过创造性规划和保护性开发,就这样跨越时空、融为一体。行走其间,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创新创业的生机活力,还有丰富厚重的城市文化。朝阳区数十处老厂房转型文创园的实践生动说明,对工业遗存,最好的保护就是再利用。这个过程告诉我们,让文化历史的积淀留存于建筑,体现于生活,就会使我们这座城市更加魅力无限。
    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朝阳重任在肩。多年的实践证明,工业遗存在经济转型、产业创新、城市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潜力。当前,北京正在经历由“聚集功能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谋发展”的深刻嬗变,盘活老厂房的存量资源、做足新产业的增量创新,既实现了有序疏解、提升环境,也促进了产业可持续发展。这样的转型升级,朝阳正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