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朝阳要闻

“全要素”探索老旧小区精细化治理 朝阳20个小区实现有机更新

日期:2018-08-06 来源:朝阳报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自行车整齐地码放在智能车棚内,走出车棚,漫步在红色的步道上,前方就是画着“孝道故事”的凉亭,凉亭边上,摆放着几组健身器材,在这个小区里,机动车除特殊情况“零出入”……
    这就是按照“全要素”设计导则改造提升的老旧小区——朝外街道工体西里小区。作为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的一种尝试,朝阳区在全市率先推出了“全要素小区”治理概念,从功能、空间、环境、人文、管理等五大要素着手,实现老旧小区有机更新。
    目前,全区已有20个小区完成全要素小区改造,还有37个小区即将在年底前按照设计导则全部改造完成,让更多百姓感受到“安居”的便捷和幸福。
    “精细优质”贯穿居民生活
    轻轻刷卡,车棚的玻璃门自动打开,自行车可在此歇脚,电动车还有充电车位。出门时,一旦卡和车不匹配,系统立即锁门、报警。在朝外街道吉庆里社区居委会外,一间由蓝色屋顶、原木造型墙壁、透亮玻璃门构成的建筑格外引人注意,这就是工体西里小区的智能车棚。“普通自行车每月5元,电动自行车每月15元,电动三轮车每月30元。”附近居民不禁感叹:真是物美价廉!
    同时进行智能化升级的还有小区里的门禁。“居民录入身份证信息以后,不仅能像过去一样用门禁卡开门,还可以刷身份证、用手机应用或二维码。”吉庆里社区党委书记徐爱民举例称,比如老人如果忘带钥匙,子女也能帮忙在手机上打开,家里来客人的话,也可以给对方发二维码进门。此外,小区外墙变成了文化长廊,吸引不少行人驻足停留。
    朝外街道是朝阳区“全要素小区”建设的首个试点,如今,经过近一年的试点工作,整合环境、安全、出行等要素,解决了一批如道路堵、乱停车、小区安全隐患突出等长期困扰居民的难题。
    硬件改造好了,后续维护更是考验小区长期治理的一道坎儿。以吉庆里社区为例,社区14栋居民楼,分属于7家不同的产权单位,在2016年之前,一直没有物业管理,基本上由多家产权单位轮流派出一人管理小区。“这些人只负责打扫卫生、简单维修,居民意见很大,更别提缴纳物业费了。”徐爱民说道。
    后来,在社区引导下,多家产权单位共同协商,决定7家“准物业”全部退出,通过招投标引入一家专业物业公司。现在的物业公司经理李善钊说,经过两年多的整治,小区停车、环境等各方面明显改善,居民也渐渐尝到“小区有人管”的甜头儿,居民心里顺了,物业费缴纳率已经超过90%。
    现在朝外街道还按照社区划分出39个居民自管会,让居民自治,自己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实在谈不拢,居委会再出面协调。
    让老旧小区“老得优雅、旧的有味儿”是我区在推进全要素小区建设过程中的一大宗旨。“以前对老旧小区改造升级时,存在零打碎敲的现象,更偏重物质环境的修补,缺少对小区品质和功能再造的整体考虑。”区社会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正是探索“全要素小区”建设的一个出发点,如今,全要素小区从设施与功能、空间与交往、生活与生态等多角度对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提升,对于为居民营造便捷的生活环境至关重要。
    “按需补缺”更新五大要素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从功能、空间、环境、人文、管理等五大要素着手,‘点对点’改造升级小区内的生活设施、基础设施、特殊服务设施、健身设施、安全设施等,实现老旧小区有机更新。”区社会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7年开始,朝阳区在朝外、东湖、亚运村、六里屯等街道探索全要素小区建设,今年“全要素小区”建设又扩大到43个街乡的57个小区。目前已有20个小区完成“全要素小区”改造,预计到年底这57个小区将全面完成改造。
    记者梳理《朝阳区全要素小区设计导则》发现,该导则从十个方面57项细目对小区建设给予指导。这类小区在建设中更关注补短板、补欠账,主张“低影响”和“微治理”;注重公共活动广场的维护、地下空间的改造;把环境改善作为重中之重,在墙体、门头、雨水管线、门窗等沿街建设中彰显文化底蕴,注重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平衡;将居民手印墙、家牌、涂鸦、小区记忆、楼门文化等作为重要内容,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解决小区交通与泊车问题,改造交通设施、拆除私装停车地锁,对私家车停放、小区自行车存放、共享单车停放等进行规范,动员居民当好小区管理的主人。
    记者从区社会办了解到,下一步,全要素小区还将探索智慧小区建设,提升信息服务化管理水平。“我们将充分利用‘互联网+’管理模式,结合居民需求和智慧物业建设,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智能化建设,推广自行车棚改造升级经验,增加快递收发室、废品回收机、自助售餐机等智能终端,让更多居民享受到智慧服务。”区社会办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