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朝阳区全力推进宜居环境建设,精细化城市管理,以优化提升为重点,从加快亮马河岸景观建设、截污治理流入通州9条河道水环境、招募“群众小河长”建立长效共治机制、背街小巷深度“美颜”居民出门拥抱绿色、加快“舍”的步伐大力实施“留白增绿”等方面,让朝阳百姓更亲近大自然,享受高品质生态空间。
水清岸绿打造国际化滨水景观
东三环北路内侧紧邻亮马河顺源里河段,清澈的河水微波粼粼,大片的绿植和木质栈道、透明围栏,构成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这番景象,是左家庄街道与辖区单位协商共同治理的成果。
在水质达标的基础上,左家庄街道及辖区单位按照“共商共治共管”的原则,对河道北岸实施景观提升工程。同时,左家庄街道建立了“街道+社区”两级河长制度,成立了“河长制办公室”,协调各方工作。将亮马河分成新源西里、新源里和顺源里3个河段,3个社区设立“河段长”,同时发动沿岸10家社会单位确定“河段岗长”,并对三个河段聘请社区志愿者担任“河段管家”。
通过“河长、副河长、河段长、河段岗长、河段管家”体系,组织市民和社会单位共同参与河流的监督管理,形成全社会共治共管水环境的良好氛围。
“亮马河四环以上段长约5公里,流经朝阳区中部地区,亮马河顺源里河段仅是其中一部分。”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朝阳区还将启动亮马河四环以上河道沿线的环境综合治理,建设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的国际化景观廊道。
在方案设计环节,亮马河景观廊道建设面向全球开展项目方案征集,方案设计充分考虑朝阳国际时尚和周边现代风情等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通过河道水环境治理、周边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等方式,在首都核心区东部再建设一条国际化滨水景观廊道。
区水务局负责人介绍,为了加强高污染水体治理,区水务局、市排水集团、属地街乡协同作战,通过完善沿河污水收集管线、截流支沟污水、采取临时处理措施、调配再生水、引入生物修复技术等综合措施,改善水体水质。
区域内33条高污染水体完成截污治理,其中,温榆河、萧太后河等11条段完成整治效果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朝阳区共有温榆河、坝河、小场沟、通惠河、南大沟、萧太后河、通惠北干渠、通惠西排干、凉水河等9条河道流入通州。其中,萧太后河系综合治理和滨水绿色休闲廊道工程,在全线12.4公里建设了“1廊4区22景点”,新增水面921亩、绿地4290亩,恢复历史河运风貌。河岸建成了源头广场和马家湾湿地公园等景观节点,为人民群众增进“水清岸绿”新福祉。
留白增绿提升生态宜居品质
亮马河、八里庄、孙河等地区疏解整治促提升,是朝阳区坚持大体量疏解、推进高标准提升,增强“四个中心”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的缩影。
“温榆河公园朝阳段面积20.4平方公里,一期启动工程涉及朝阳区18.1平方公里,公园示范区建设就在沙子营村。”孙河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示范区建设占地2.04平方公里,北到清河,南至黄港公园南路,东侧紧邻京承高速。
温榆河公园示范区将建设水文化博物馆、湿地水乡、花田清流、文杏春秋等人文景观,依托水文化博物馆、功能湿地,综合运用实景展示、模型展示、虚拟展示等手段,打造室内外特色科普空间。目前,基本完成示范区初步设计,与市级公园设计方案协同一致。预计6月开工,年底前完成土方、绿化、景观工程。
位于朝阳东南部的黑庄户地区,同样在进行大体量的疏解整治、留白增绿。在京哈高速跟通马路交汇的地方,一座占地92万平方米的四合公园一期正在规划建设。
四合公园一期,西起万子营东村,北至定辛庄西村南,南侧和东侧都紧邻通马路,总面积92万平方米,90%的面积都用于绿化。
公园以植物景观为特色,将通过挖掘黑庄户乡的金鱼文化、村落文化与乡土记忆,提取传统文化符号,与服务设施、地面铺装、标识系统相结合,融合传统北方村落与现代都市文化的设计元素,打造黑庄户乡的城市记忆载体。
朝阳区还坚持以“一绿”城市化试点为抓手,积极推进农村地区转型升级,整个试点建设初步取得了减量集约、疏解提质、留白建绿的阶段性成果。
截至目前,第一批6个乡城市化试点建设迈入收官阶段,第二批5个试点乡建设全面推进,累计拆迁腾退660万平方米,实现1.98万农民整建制转居,建成森林绿地6400亩。
今年,朝阳区将在优化提升上下功夫,加快推动亮马河景观廊道建设、雅宝路区域全面转型升级、“文化三里屯”核心区域提升。大力实施“留白增绿”,新增改造绿地1000公顷。规范提升150个便民商业网点,新建3000个停车位、5处立体停车场、38处体育场地等民生服务设施,不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以架空线入地、加装电梯、增设养老和便民设施等为重点,积极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全区加装电梯117部。
小巷“美颜”精细治理增加幸福感
如果说水清、岸绿、森林公园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那与居民息息相关的背街小巷进行“美颜”后,则增加了居民生活幸福感。
八里庄地区华贸中心社区和红庙社区之间有一条小巷,从主路拐进去,耳边顿时清静起来。这里道路铺装一新,黄墙灰瓦,路旁鼠尾草、矮牵牛等绿植高低错落,居民三三两两遛弯儿,一派舒适宜人的景象。这条小巷叫电厂北门路,是八里庄街道不久前完成综合提升的背街小巷之一。
站在巷子口,在这里住了30年的老居民张启珍感慨颇多。过去十多年里,这里道路坑洼、空间逼仄,路边是商贩私搭的小菜店、小商店,门口随处可见垃圾、污水。早晚高峰,巷子里是进的进不去、出的出不来,上班的、上学的原地跺脚,却只能干着急,晚上没路灯,独行还有些害怕。
这些让居民们头疼多年的问题,在小巷“换新”后得到缓解。
2017年11月,八里庄街道对电厂北门路进行综合提升,先是拆除违法建筑、拓宽路面,将原本小菜店、小商店违建的位置拓建成人行步道,再将裸露的且凹凸不平的路面修建平整,将斑驳的墙面进行重新粉饰。原本逼仄的路边,种上了绿植、布置上了花卉小品,大伙儿推门就能拥抱绿色。
小巷“颜值”提升了,综合配套设施也提上日程。路边,每隔约20米,安装上了路灯,为了方便居民有序停车,路边还用白线标出了停车位。为了保持小巷治理成果,居民参与成立街巷自治自管会,家用轿车、共享单车都管理起来,路边违章停车没了。
距离电厂北门路不远的华堂西侧路,也是八里庄街道背街小巷提升的重点之一。目前,这条500米长的小巷子综合提升后,道路重新铺设、围墙新建及修复、墙面清洗粉刷,还进行了装饰设计,不仅提升了周边环境,还大大方便了周边居民出行。
“整治提升的时候,留什么、建什么,居民说了算。”八里庄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实施街景文化项目时,街道开展了对相关居民“走访听”的前期问需过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充分走访、问需居民,听取居民意见。这是街道共商共治工作的一部分,更是街道高效推进疏解整治工作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