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七成楼门有了“家园文化” 今年将实现2万余楼门文化建设全覆盖

日期:2018-01-19 来源:朝阳报

    楼门环境从老旧单一到时尚靓丽,邻里之间从楼上楼下的陌生人到亲似兄弟姐妹……如今,随着“楼门文化”建设在我区的不断推进,小区中的楼门、楼道已经不仅仅是居民出入的必经之路,还成了思想文化教育的“大课堂”和居民们的共享会客厅,小楼门中展示出的“家园文化”越来越受到百姓青睐。
    截至2017年底,“家园文化”已覆盖朝阳区1万多个楼门,各街道“楼门文化”覆盖率已达到75%,“楼门”成为了凝聚居民、服务居民的重要阵地。2018年,全区2万多个有条件的楼门将实现楼门文化建设全覆盖。
    楼门成客厅邻里更亲密
    “我们楼里没有空巢老人,整个楼内的孩子都是他们的好孩子。我们这一楼的居民用实际行动印证了‘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麦子店街道农展南里社区二号楼居民张福生说,楼门文化让二号楼居民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麦子店街道农展南里社区二号楼院,是上世纪90年代入住的20层高层塔楼,没有物业的问题一直困扰着140户居民。2015年初,楼院党支部和社区党委换届改选之后,从开展楼门文化入手解决楼院自治问题,定期召开楼院议事会,制定“二号楼楼院公约”“出租户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大家互相提醒,自觉执行,创建了和谐宜居的大家庭新楼院。
    去年,经过楼门自荐、社区初评、街道互评和专家评审等几个步骤,朝阳区从已开展“楼门文化”的1万多个楼门中评选出100个特色楼门,农展南里社区2号楼也位列其中,“以楼门文化带动居民自我服务管理”成为了该楼门的突出特点。
    与农展南里社区2号楼一样,安贞街道安华西里一区16号楼的“楼门”经过精心布置,如今成为了令居民流连忘返的“共享客厅”,楼内精美的装饰画、整齐的宣传栏、全新的报刊亭以及干净的桌椅……这些充满亲情的楼道装饰记录了16号楼居民共同生活的温馨一角。
    “以前楼道里比较黑,还有小广告,居民回家经过楼道都会面露嫌弃。打造‘文化楼门’后,居民们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各扫门前雪的陌生人,变成了常来常往、自发维护楼道公共区域环境的一家人。”安华西里一区二党支部书记汤文娟欣慰地说,楼道环境好了,居民们茶余饭后总想着出来坐坐,跟街坊邻居叙叙旧,有些居民还结识了新朋友。“现在,有困难相互照应,一起过年过节成了楼里的常态。”
    课堂搬进楼润物细无声
    “一个楼门就是一个大家庭。同住在一个楼门,大家就应该互相照顾,在共同参与、一起创作中,看着楼门里的环境一天天漂亮起来,大家的心情别提有多好了。”看到颜值、气质“双提升”的楼门,潘家园街道方丹苑小区居民不禁点赞。
    走进方丹苑小区39号楼1单元,楼道里整洁干净,墙上挂着几幅水墨画,别致优雅。旁边的橱窗里,一幅软笔书法笔力遒劲,此外,还有生活窍门、时事新闻等手抄报。“这都是我们楼内居民自己设计、制作的。”73岁的居民杨婉莹告诉记者,这些书画、手抄报每月一更新。
    把楼门当成舞台,展示居民自己创作的作品,在楼门内设置党建、安全等宣传栏,将知识课堂搬进楼道,也是我区“楼门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
    三里屯新东路4号楼内由5位老年居民建立的《我的家园》报栏,被居民誉为“三里屯楼门防火墙”。“正值天干气燥的冬季,出个防火专栏实在是太及时了,我愿意配合大家,一起将咱们楼道里的垃圾清理干净,消除火灾隐患。”一位居民一边认真阅读报栏中的消防知识一边说。
    如今在朝阳区,“楼门文化”已经成为凝聚居民、服务居民的重要阵地。在建设过程中,各街道、社区还利用QQ群、微信群等平台,交流分享好经验好做法,且通过“每季一主题”活动,发动居民讲好楼门故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下一步,朝阳区将继续结合‘十三五’社会治理规划,按照居民自治、共建共享、突出特色和务求长效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街道楼门文化建设,计划2018年内全区2万多个有条件的楼门做到楼门文化全覆盖。”区社会办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