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开启朝阳智慧停车管理新时代

日期:2017-12-14 来源:朝阳报

    只需把车辆开进车库,停好之后车主走出车库,由电脑控制的“电梯”便将车运送停放至楼层空位上;取车时,同样由电脑操控,短短1分钟时间,车辆便会来到车主面前。如今,一座新建起的智能化立体车库为管庄新天地小区增加了30多个车位,居民不再为“抢车位”而发愁。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区积极构建全新、高效的“互联网+”智能化停车管理体系,破解停车难、停车乱问题。
    “这座立体车库让‘傻瓜’式一键存取车成为现实,特别节约时间。”将爱车存放于新天地小区立体车库近半年的小区居民陈先生对“智能化”车库赞不绝口。记者注意到,车辆进入该停车库以后,全程均由电脑控制,智能停车系统会通过四周的远红外摄像头,根据车辆长短高低选择适合车辆的车位。车主取车时只需等候90秒左右,系统就会自动将车辆取出。
    不仅在居住区,公共场所周边也在“纵向空间”上增加车位。记者在中日友好医院看到,刚启用不久的立体停车楼已是满满当当,4层楼内共设369个停车位。“这里是北京市城区地面最大的立体停车设施,也是北京市所有医院中第一家自走式立体停车设施。”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中日友好医院院内的停车位总数达到520个,比建成前增加53%。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周边樱花东街、北三环中路乃至京承高速等道路的拥堵情况。
    这座立体停车楼不仅“块头大”,而且还相当“有智慧”。据了解,它配备了高清车牌识别系统,车辆进入无需取卡,出口时一体机显示屏及岗亭电脑自动显示收费金额,收费开闸放行。停车设施则采用了高清视频引导系统,入口处安装剩余车位显示屏,楼内每个车位安装视频探测器,哪儿有车位一目了然,大大提升了就诊停车的效率和体验。
    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立体停车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富华家园、森根国际、潘家园1号院、南磨房住总物流和管庄光合空间等地的立体停车设施建设,增加停车位1000余个。目前,我区还在积极推进协调雪花冰箱厂、898园区、通惠河畔、大屯供热厂、青年汇等立体停车楼建设,待全部投入使用后,预计可为我区再增1000余停车位。
    4条路段路侧停车实现电子收费
    在文学馆路,路侧车位安装有一排灰色、半米多高的电子收费视频桩。待车辆进入车位后,安装有摄像头、感应器等设备的视频桩便开始工作,自动识别车牌计费。取车时,司机可通过“北京交通APP”或停车管理员手中的POS机进行电子支付。
    快捷而透明的停车管理,既解决了收费私自打折议价的行为,又解决了收费资质等问题,而实现“电子收费”,科技手段至关重要。记者了解到,文学馆路主要是通过在停车位右后方安装视频桩和在车位侧上方安装高点视频两种方式进行计时收费。除此之外,我区今年通过地磁感应、视频桩、高点视频等技术的应用,还在东大桥路、望京街、阜安西路试点推进路侧停车电子收费,以提高路侧停车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10座自行车棚装上“科技眼”
    机动车停车管理越来越智能的同时,我区非机动车的停放环境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过去,这里是一个老旧车棚,设施落后,加上年久失修,一到刮风下雨天,棚顶很容易被刮起,棚内的车子根本无法遮风避雨。”日前,在团结湖北二条9号楼旁,社区居民徐阿姨向记者回忆起小区里曾经的老旧车棚。而如今,车棚已摇身一变:平整的棚顶,黄色原木造型的墙壁,透亮的玻璃门,仿佛童话故事里的林间木屋。
    与传统自行车棚不同,智能车棚不设专职看管员,凡登记存车的居民都会领到一张智能卡,刷卡后方能进出车棚。登记存放的自行车、电动车也镶嵌有一块芯片,保证每张卡对应一辆车。想推别人的车出门,系统立马锁门、报警。“除了不会丢车之外,电动车在智能车棚内充电也更安全。”区社会办相关负责人说,此前,居民的电动车多在地下室或家里充电,往往一充就是一整夜,极易引发火灾。而在智能车棚里,充电前要微信扫码进行支付,可提前设置金额,“一次充个两块钱的,时间到了,自动断电。”
    记者了解到,我区今年在朝外、潘家园、麦子店等老旧小区内陆续建起了10座智能车棚,让原本破旧低矮、透风漏雨的车棚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约1500多辆自行车、电动车住进新“家”,让小区内变得更加靓丽、方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