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结对帮扶房山区灾损严重地区有序重建 携手共绘家园新图景
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携手同心,重建家园。与房山区十渡镇、张坊镇结对以来,朝阳区坚持“房山所需、朝阳所能”,全力帮助结对镇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截至目前,朝阳区已直接帮扶房山区十渡镇、张坊镇400万元,捐款捐物1567万元,援建项目5644.45万元,44项支援项目有序高效推进。
重点项目有力有序推进
在房山区十渡镇九渡村西侧山脚下,一座“应急方舟”拔地而起。作为平原区结对帮扶灾损严重地区首个“平急两用”建设项目,设计为“方舟”造型的十渡应急保障中心项目预计本月底全部完工并具备交付使用条件。
十渡应急保障中心是朝阳区与房山区开展结对帮扶援建工作的样板工程及标志性建筑,具有随时变换“身份”的功能。平时,将作为十渡社区服务中心使用,保障十渡镇为市民群众开展各项公共服务;应急时,作为十渡应急保障中心使用,进一步增强十渡镇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水平,提升救灾速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设计采用两个建筑的体量,通过室外景观平台相连,从山下往上看,整个应急保障中心宛如扬起风帆的“方舟”,极具标识性。
“房山区十渡镇受灾后,前方指挥部3名干部和4名工作人员在道路难走、信号不通的情况下,利用三天时间走遍十渡镇21个村,行程200多公里,快速‘走出’了结对帮扶路线图。”朝阳区驻十渡镇前方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十渡应急保障中心项目,目前,由朝阳援建的十渡中心卫生院修缮项目,已于10月30日完工,助力当地补足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为破解结对镇开学难题,朝阳区还以开展校园修复为基础,将十渡镇中心小学受损的教学楼进行修葺一新,为当地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教学环境。
产业帮扶提高“造血”能力
针对房山区十渡镇、张坊镇提出的产业发展、消费合作需求,朝阳区通过政府直采形式,为两个镇盒装蜂蜜、简装蜂蜜、磨盘柿、冰柿、菱枣等特色生态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搭建起优质销售平台。如今,当地特色产品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销售渠道也越来越广。
“朝阳区是北京市消费大区。我们发挥朝阳区市场优势,通过宣传推介等多种方式,开展消费帮扶,还助力张坊镇举办磨盘柿丰收节活动,提升其乡村旅游及大峪沟村‘峪鉴’等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朝阳区不少结对帮扶挂职干部还主动当起了当地特色产品销售“代言人”,推销十渡镇因灾滞销的蜂蜜,解决了村、企的燃眉之急。
房山区十渡镇、张坊镇自然风光优美,是北京知名的旅游度假地。在产业合作方面,区文旅局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助力两镇编制文旅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为当地尽快恢复文旅产业奠定基础、做好保障。
此外,朝阳区还搭建起企业招商对接平台,不断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结对镇全面恢复发展帮扶工作。目前,已组织携程、抖音、美团、中金资本等20余个企业到结对镇调研对接,北京玉岱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已与张坊镇建立乡村振兴事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按需推进项目落地。
“一校一策”促进交往交融
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在推进结对灾后重建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朝阳区教委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主动与房山区对接,建立起沟通对接机制。组织区内学校与结对镇“1中、2小、4幼”建立为期3年的“一对一”结对关系,促进双方交流交往交融。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垂杨柳中心小学劲松分校分别组织骨干教师展示课,邀请张坊镇结对校线上参加,展开教研交流,促进两地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共同提升;北辰福第幼儿园联合十渡镇中心幼儿园开展专家讲座,并成立一对一班级教师牵手小组,实现携手共进、互助成长……朝阳区充分发挥区内优质学校、幼儿园的辐射带动作用,结合结对镇学校实际需求,制定帮扶工作方案,分阶段开展资源共享、教师交流、教学能力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等领域帮扶。
目前,结对校间实地走访调研3次,邀请线上参加高质量学术论坛120余人次,组织多种形式教研活动15次,助推当地教育水平跨越式发展。此外,针对张坊中学提供专业心理教师资源,开展日常线上心理疏导和培训工作,缓解师生的焦虑情绪。
房山所需、朝阳所能。接下来,朝阳区将围绕产业、文旅、消费、民生等领域,继续与十渡、张坊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同时,建立部门间常态化沟通互访机制和跨区域双向干部人才交流的长效机制,助力房山区重建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