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报道>>环保督察立查立改>>媒体报道

城市精细化管理打造百姓宜居生活

发布日期:2017-10-09 来源:朝阳报

  拆除私搭乱建、整治背街小巷、清理私装地锁、细化垃圾分类……朝阳区在精细化城市管理、美化市容方面,认真落实“出标准、灭死角、落责任、提水平”的要求,从“细小微实”的点滴入手,解决社区居民实际生活中的难题,切实提升区域环境,让朝阳环境建设“里子”“面子”齐头并进。

整治背街小巷下足“绣花”功夫


  如果说主干道是城市的窗口,背街小巷往往是“被遗忘的角落”———配套设施不完善、卫生死角脏乱、人车混行秩序差……不过在朝阳,这些情况正在得到改善。从今年年初起,为背街小巷美化整容被作为一项重点民生工作在全区范围内推行。如今灯亮了,绿多了,景美了,路平了,百姓笑颜舒展了,家门口的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整治“开墙打洞”主动“留白增绿”。今年1 至8 月,朝阳共拆除违建614.4 万平方米,关停一般性制造业96 家,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565 家。疏解升级商品交易市场82 个,腾退区域性物流基地85 个和再生资源回收场站23 个,清理整治出租大院和出租公寓387 个,朝阳区共整治“开墙打洞”4065 处。
  622 条背街小巷“脱胎换骨”。我区现有背街小巷1611 条,其中包括303 条村级路,2011 年至2016 年已完成整治提升106 条,剩余1505 条计划用3年时间进行全面整治提升。今年年底前,CBD、使馆区、奥园周边、居民反映问题比较集中等重点区域的622条背街小巷将完成环境提升,届时,这些背街小巷将达到“十有十无两化一创建”的工作标准。
  2018 年,我区还将完成883 条背街小巷环境建设工作,力争做到建成区背街小巷全面实现“十有十无两化一创建”标准,村级路至少达到“六无”标准,即无违法建设、无环境死角、无暴露垃圾、无堆物堆料、无违规经营、无乱设广告牌匾。
  设立街巷长管理精细化。顾梅兰是松榆里社区松一小区的巷长,带领着张振华、张鸿立等5位小巷管家,负责武圣路北口到潘家园医院附近的路段,不足1000米长的路,几位“小巷管家”一天要走六七趟。像顾梅兰这样的巷长,在松榆里社区共有6 位,分管6 个不同的片区,并分别带领5 位小巷管家,轮流分组在小区中进行巡逻,发现环境问题第一时间向社区居委会反映。“接下来,我们还将把小巷管家的姓名、联系方式,以及分管区域做成展板在每个片区进行公示,让居民们做到心中有数。”松榆里社区负责人表示。“街巷长”任命后,我区各街乡将按照“十有十无”标准,参与所辖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尤其对违法建设、“开墙打洞”、违规经营、堆物堆料等损害地区环境和居民幸福感的行为进行监管。同时,“街巷长”还承担着破解背街小巷治理难题的责任,推进从“城市诊断”到“城市更新”的治理理念,解决和平里地区主要大街、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问题,帮助地区实现环境改善。

推进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


  精细化涉及朝阳的方方面面,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回收利用就是重要一环。朝阳区每天会产生6000吨生活垃圾,其中“可回收垃圾”由居民自行分拣,可放置小区垃圾回收箱或卖废品;“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由朝阳环卫运到董村餐厨垃圾处理厂进行焚烧处理,浴火重生后变废为宝再利用。
  小区垃圾分类有的放矢。目前,朝阳区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小区895 个,垃圾分类达标小区覆盖率达到83%以上。除劲松街道创建智慧分类示范街道外,朝阳还在全区范围内指导22 个智慧分类社区开展创建工作,建立居民垃圾分类的鼓励机制,鼓励各街道、乡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环保公益机构合作。朝阳区力争试点街道、社区厨余垃圾收集分出率达到10%。
  循环经济产业园分类利用。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目前,我区70%左右的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收集运送到园区,垃圾运抵园区后,通过卸料平台投入到垃圾仓。垃圾仓里的负压系统,可以防止垃圾气味外泄。最终通过焚烧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
  除此之外,垃圾经过焚烧产生的热能,经热回收后转化为电能,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也就是说,进去的是脏臭的生活垃圾,排出去的不仅有水、残渣和飞灰,还有洁净的烟气,排放标准要高于欧盟。此外,焚烧过程还‘电力十足’,年发电量2.2亿度。”
  引入新技术90%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朝阳区引入全国首例棚改现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生产线。
  这一技术可将朝阳区疏解腾退中90%以上的建筑垃圾转化为再生骨料,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今后,朝阳将彻底告别建筑垃圾填埋、堆积的老路。“建筑垃圾采用传统的方式外运、填埋等方式,会带来一定污染,特别是运输过程中遗洒、运输车辆尾气排放等问题不可避免,对环境影响很大。”区市政市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下一步,配套设施模式将在十八里店、东坝等地区同步建设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