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

首场冬奥测试赛落幕

日期:2021-10-12 10:14 来源: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10月10日下午6时许,随着男子集体出发颁奖仪式结束,为期3天的“相约北京”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落下帷幕。

本次比赛官方训练时间从10月5日开始,正式比赛为期3天,共设12个小项,有来自中国队、韩国队和荷兰队的41名运动员和随队官员参赛。这是今年首场北京冬奥会测试赛,也是国家速滑馆的首项国际比赛。这场测试赛到底测试了什么?又能打上几分?

首次来到“冰丝带”的外国运动员不吝溢美之词

10月10日是最后一个比赛日,在首个比赛项目结束后,女子1500米的获奖者走下领奖台,站到了无人混采区的摄像机和麦克风前。在“闭环内”圈层的这个空间里,除了3名获奖选手和翻译之外,没有一名记者。记者们此刻正在环廊的媒体工作区,密密麻麻地围着一个电视机,他们面前同样有一个麦克风,记者们看着电视中的运动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参加这次速度滑冰中国公开赛的经历非常棒,希望能有更多人可以来到这里体验。”获得了女子1500米银牌的荷兰运动员Leonie BATS 莱昂妮•巴特斯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如是说。而获得了女子1500米金牌的荷兰运动员Isabel Ayla GREVELT 伊莎贝尔•艾拉•格雷维特则说:“虽然来到中国会让我想家,但北京给了我归属感,场馆设施非常好,工作人员也足够认真敬业,我为能来参加这次比赛而感到幸运。”

“我在社交平台上发了很多图片,分享了自己在北京的训练、生活,今天也参加了比赛,我会把我美好的经历分享给我的韩国朋友。”女子1500米铜牌获得者、韩国运动员朴志偶说。

参加本次测试赛的外国运动员是首批,她们的直观感受最为真实。连日来,她们有如此好的心情,说了那么多的溢美之词,首先和场馆的硬件设施分不开。选手们屡屡创造个人最好成绩,韩国女选手李拏弦将500米个人最好成绩提高了0.2秒,荷兰选手维尔达在男子1000米项目上将成绩提高了1秒。

在拥有一流的硬件设施的同时,“冰丝带”场馆团队不忘提供有温度的人性化服务。

10月9日比赛当天,恰逢韩国选手金俊昊的生日。男子1000米比赛后,赛场响起了韩语版生日歌,现场电子大屏幕上也显示出中文、韩文和英文三种语言版本的生日祝福,为获得男1000米亚军的韩国选手金俊昊庆祝26岁生日。热心的志愿者们为金俊昊制作了电子贺卡,现场播放了中、英、韩三语的生日快乐歌。

赛后,金俊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我第一次在赛场上过生日,所以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样一个开心的时刻。”故事还没有结束。中国滑冰协会主席李琰、场馆主任武晓南为其送上了“冰丝带”特色生日礼物。金俊昊所住酒店在得知他过生日后,在无准备的情况下,当天给他做了生日蛋糕。

全要素测试

测试赛着重检验场馆的运行管理水平,按照“全要素测试”的原则,为实现“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目标,场馆团队明确了测试要点137条,完成了测试赛场馆基础设施手册运行设计和“一图一表一册”的编制工作。在赛前组织多项演练工作。赛时,场馆团队每日更新运行时间表,综合协调各业务领域工作开展,及时完成信息报送工作,通过测试赛完成各项要点的测试。

比赛过程中,冬奥会计时记分系统得到检验。兴奋剂检测进展顺利,共同为赛事组织保驾护航。体育展示团队中加入了来自加拿大的场馆制作人艾米和音乐总监丹尼尔。体育展示开展了冰面投影系统、特种灯光等创新工作,呈现了一块更加多彩炫酷的冰面。而比赛间歇那些动感音乐让人心情愉悦。

尽管比赛空场运行,没有观众,但是现场气氛仍然被烘托得十分热烈。赛前赛后转场时,主持人会进行冬奥知识小问答,比如“第一个在冬奥会上获得奖牌的速滑运动员是叶乔波还是罗致焕”“在平昌冬奥会上获得奖牌的速滑运动员是高亭宇还是宁忠岩”“集体出发比赛要滑多少圈”等,增加了观赛的趣味性。

现场大屏幕不仅随时播报成绩,转播比赛画面,镜头还会时不时捕捉场馆内的人,凡是被拍到的人,就对着镜头“挥挥手”,一开始镜头还只是对准场地内的颁奖嘉宾、礼仪小姐姐等,后来摄影师也越来越调皮,医疗团队、各队的技术官员也频频入镜。“挥挥手”带动了场上场下的互动,也让人们感受到奥运的热烈与温暖。

在赛场外,北京冬奥特许店也颇受欢迎。一些媒体记者纷纷购买自己心仪的商品。新华社记者周欣一次就买了一兜儿。

“平时工作还是挺忙的,也没时间转北京冬奥特许店,既然赛场外有特许店就买了一些,除了自己珍藏,也打算送一些给朋友。”周欣买了多枚冰丝带场馆徽章,并选择一个编号吉利的徽章佩戴在了自己的衣服上。

媒体工作室外的信息墙也被志愿者们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天,前来采访的记者第一件事就是在信息墙前查看当天的比赛信息以及远程采访的安排。为了给记者们更为丰富的信息,外国运动员的中文译名、运动员的简历等等都在这里体现。憨态可掬的手绘冰墩墩也来自于志愿者的创作,向每一位路过此处的国内外记者送上北京的祝福。

媒体工作间里,有饮用水和小零食,让紧张工作的记者可以暂时果腹。被摄影记者捕捉到的精彩的比赛瞬间,也被定格在媒体工作间的墙上,记录着场上场下每一个难忘的时刻。

可圈可点的防疫工作

防疫工作始终是这次测试赛的重要内容,“冰丝带”场馆团队在专业防疫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按照“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合理分区、责任到岗”的原则,建立健全场馆层面的防疫责任和监督机制,坚决落实“四方责任”,将场馆根据不同风险等级的客户群的空间及流线,分设“闭环内”“闭环外”两个圈层。

国家速滑馆运行团队实行严格而细致的疫情防控措施,赛后的颁奖仪式就是一个缩影。本次比赛按照无接触模式进行了12场颁奖仪式,获奖运动员、颁奖嘉宾和场内的工作人员都佩戴着N95或KN95口罩,由颁奖嘉宾手持放有奖牌的托盘走到运动员面前,由选手自己拿起奖牌戴在脖子上。

另外现场还有一名志愿者举着牌子,一面写着“Mask off”(摘掉口罩),一面写着“Mask On”(戴上口罩),从而引导领奖台上的选手们短暂摘下口罩合影留念。

在国家速滑馆,闭环内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技术人员和志愿者全流程点对点全封闭管理,确保实现“分区不重叠、流线不交叉、边界须严管、人员不跨区”,严格执行的防疫政策获得外国选手的赞赏。

“在闭环外的人如果想送东西进来,需要填写申请单,并通过安保、防疫人员审核之后,才能从入口处开门进入。”国家速滑馆公共卫生经理曹瀚文介绍。进入场馆后,他们将送来的东西放在指定区域后需立即退出,门关上;随后馆内工作人员前来交接,把物资全部收走。防疫消杀人员则从入口处开始消杀,半个小时之后,该入口才能再次使用。

为了高效、精准地落实防疫举措,本次测试赛期间还使用了一些防疫“黑科技”,例如贴在腋下可以远端进行实时健康监测的体温贴、用于空气环境检测的气溶胶以及无害化消毒的喷雾消毒机器人,用科技助力疫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