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发布《2020年朝阳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近日,朝阳区生态环境局发布了《2020年朝阳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对2020年朝阳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总结和回顾。
2020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之年,是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区生态环境局在区委区政府和市生态环境局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全区疫情防控和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到“两手抓、两不误”,圆满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保障工作,维护了生态环境安全,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各项任务顺利推进,有效提升了市民的蓝天幸福感、绿色获得感。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1. 环境空气质量
2020年,朝阳区PM2.5累计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9.3%,PM2.5浓度完成年度任务目标,首次实现“30+”,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
PM10年均浓度为6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1%;
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为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0%;
二氧化氮年均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5%;
一氧化碳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数浓度为1.4微克/立方米,低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日均值4毫克/立方米,全年日达标率100%;
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的第90百分位数为174微克/立方米,超标0.08倍;
降尘量年月均值为5.9吨/平方公里·30天,同比下降6.3%;
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三项污染物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 地表水环境质量
朝阳区设置有3个国家水质考核断面和2个市级水质考核断面,根据2020年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评价,5个断面全年平均水质均达到目标功能水体要求。
3. 土壤环境质量
监测结果显示,朝阳区市控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监测点位达标率为100%,全区土壤环境市控监测点位监测结果均小于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属于清洁(安全)级别。
4. 生态环境
2020年朝阳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51.1,与2019年(50.1)相比略微变化,生态环境状况为“一般”,即植被覆盖度中等,生物多样性一般水平,较适合人类生存,但有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制约性因子出现。
5. 声环境质量
根据自动在线监测数据,功能区环境噪声评价:2类区昼间和夜间等效声级年均值均达到相应标准;3类区昼间和夜间等效声级年均值均达到相应标准。
2020年朝阳区建成区环境区域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4.0dB(A),在全区监测的149个网格点位中,有109个网格点位达标,达标率为73.2%,噪声源以工业噪声源及生活噪声源为主。
6. 乡镇级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地
2020年豆各庄水厂水源地,第一、二、四季度37项、第三季度93项监测项目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Ⅲ类标准要求。
7. 农村环境质量
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日均浓度和臭氧最大八小时均浓度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浓度限值。村庄地下水水质监测中,除总硬度指标超标外,其余指标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的Ⅲ类标准要求。农村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状况较好。
8. 辐射环境
2020年朝阳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奥体中心两个自动站测得的γ辐射剂量率年均值的监测结果均在环境本底范围内,属正常水平。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行动
环境治理措施方面
制定《朝阳区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行动计划》,在此基础上,结合朝阳区区情实际,突出机动车、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聚焦人流、车流等重点区域,制订了《朝阳区2020年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措施工作方案》,通过健全工作机制、严格督查考核、实施重点项目、加大执法力度、创新监管模式、动员全民共治等手段,贯穿全年强化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的精细化。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1 、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区领导包街乡制度,连帮带督推动工作。组建大气精细化联合治理办公室,深化日调度、周会商、月总结工作机制,重点开展核心区街乡环境问题排查、重点街乡帮扶治理以及对高值异常区域进行跟踪溯源等工作。开展街乡大气污染防治绩效考核,对各街乡PM2.5、TSP排名进行周预警、周通报,并对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街乡开展巡查工作。
2 、严防扬尘污染
扬尘视频监管平台基本实现信息共享。道路新工艺作业水平超出标准要求。全区城市道路机扫率达到94.5%,专业道路“吸、扫、冲、收”新工艺作业覆盖率达到92.5%。督促属地落实裸地扬尘治理主体责任。通过苫盖、硬化、绿化等手段完成治理裸露地块2319个,面积约1700万平方米。扬尘联合执法检查工作持续开展。开展常态化检查与扬尘专项执法检查工作,全年累计查处违规施工工地225处,开展工地执法检查1353家次,发现扬尘污染问题73个。
3 、强化固定源监管
对226家搅拌站、工业窑炉等工业粉尘类企业开展执法检查。结合信访工作对660余家企业的油烟、噪声、粉尘、废气等排放情况进行检查和检测。检查各类涉气污染源4558家次,做出大气类行政处罚163件,开展VOCs重点排放行业专项执法检查,检查汽修企业636家,检测53家,发现汽修类违法行为20起。检查涉及VOCs类企业1054家,监测70家,发现违法行为15起。
4 、深化移动源管控
全年检查机动车147万余辆,其中人工检查重型柴油车71118辆次,超额完成全年5.5万辆任务的29%。入户处罚超标重型柴油车1331辆次,处罚量和处罚金额排名全市第一;重点道路移交公安部门处罚超标重型柴油车7842辆次,处罚量位列城六区第一。全力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登记审核、编码发放和行政处罚工作,累计全区登记非道路移动机械6874台;检查非道路移动机械1531台次,立案处罚非道路移动机械109台。全年检查加油站1255座次,共计处罚加油站12座次。每月对有新车业务的11家4S店开展检查,对辖区内7家机动车检测场进行驻场检查,对重点车辆核查率达到85%,处罚3家次检测机构。全年共计作出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加油站、检测场各类处罚1483件。
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
确保饮用水安全方面,加大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力度,一是完成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工作,保证饮用水安全。二是对新增市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源井信息和千吨万人供水工程信息开展摸底核查。三是制定并印发《北京市朝阳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方案》,对拟划定保护区的水源地进行现场勘查和排查,持续开展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项目。
清理整治入河排污口方面,综合排口历史台账信息,对朝阳区24条河流和10个湖泊沿线入河排口开展排查、监测和溯源工作。完成排口排查和水质检测,与区水务局、北排集团以及相关街乡正在联合开展排口溯源工作。属地责任落实方面,继续落实河长制断面考核排名办法,每月对各街乡进行打分排名,并根据工作实际改进河长制断面考核排名办法。出台进一步加快城乡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清河、通惠河等河湖水质进一步提升。亮马河四环以上段景观廊道重要节点实现开放,坝河滨水空间一期(使馆区示范段)工程完工。
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
2020年朝阳区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未发现受污染耕地。建设用地环境风险管控方面,完成801个关停企业的筛查工作。农用地污染防控方面,“十三五”期间共完成41个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制定专项方案,规范经营、使用单位落实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处理,督促企业按职责做好农药、肥料等包装废弃物处理工作。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执法方面,持续开展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污水厂实验室、土壤环境重点监管单位专项执法检查,实现全区产废单位全覆盖执法。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组织开展2020年节能减排宣传周、低碳日等系列宣传活动,加强重点碳排放单位管理和培训。地毯式摸排162家高校、医院、政府机关等重点碳排放单位,加大碳排放管控力度。2019年碳排放总量为1582万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4%。开展碳排放形势分析研究,开展朝阳区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编制《朝阳区碳排放面临的形势及十四五时期碳减排目标和路径》。
环境安全监管方面
组织实施《加强危险废物处置体系建设行动方案》
建立小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网络。制订《朝阳区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收运体系工作方案》,成立收运体系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进一步完善“小箱进大箱”运行机制,提高卫生健康系统医疗废物收运管理效率。按照分片管理,每个街乡安排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大型医疗机构,负责承担本片区内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理的指导工作,允许小型医疗机构将医疗废物暂存,然后由清运公司统一处置,有效缓解了小微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收运难题。按照要求,配合市级部门试点建设工业园区中小微企业废物收集转运网络。
严格辐射安全监管
全面监管放射源、射线装置,重点监管伽玛探伤等高风险放射源。突出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管,确保全区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安全受控,废旧放射源、放射性废物安全收贮。对730家次单位进行了日常监督检查。对涉源单位实施监管。
积极统筹协调疫情防控中辐射安全监管工作。联合区卫健委对辖区医疗机构进行现场核查。疫情期间豁免针对疫情防控需增加的X射线影像设备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手续,疫情结束后仍需继续使用的按照规定予以补办手续。对辖区疫情防控医院进行现场指导,提供相关宣传、咨询和服务保障工作。
做好辐射安全及应急保障工作。对涉源单位完善规章制度,制定保障方案、落实应急措施等七项管理措施确保辖区辐射环境安全。
环境监测方面
不断提升能力建设,圆满完成各项监测任务
实验室面积大幅度提升。2020年建成2455㎡的实验室,为监测站能力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监测设备实现高精尖。新购置GC-MS、ICP-MS、GC、原子荧光、VOCs配气系统等仪器设备,监测站在硬件设施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人员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监测站工程师及以上技术人员占比达到76%,在2020年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局举办的岗位建功活动中,取得团体第二的优异成绩。
全面推进污染源监督监测
按照北京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方案要求:2020年完成78家次水排污单位(含城镇污水处理厂),76家次大气排污单位(含重金属单位),20家次医疗机构污水,52家次固体废物监管单位(含固体废物集中处理设施),1家工业园区、9家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4家固体废物集中处理设施进行厂界周边土壤环境监测、19家次涉VOCs企业等企业开展监督性监测,共取得监测数据5000余个。对63家重点污染源开展信息公开工作,公开数据2000余个。
持续加大科研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监测站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人员的技术职称水平,成功申请区科委《朝阳区地表水环境天地一体化监测》课题二期,同时完成《朝阳区地表水环境天地一体化监测》一期课题的验收工作。
疫情防控工作
强化执法检查,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组织109家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废物处置和污水排放自查。开展辖区内17家发热门诊、2家定点医院和5个集中隔离点及下游相关污水处理厂的全覆盖执法检查。指导污水处理厂开展涉疫情污染物的处理。通过各项措施确保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医疗污水达标排放,不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积极落实正面清单制度,助推企业复工复产。
将民生保障重点企业、污染小吸纳就业强、国家市级重点工程等5类共138家重点企业纳入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监管范围,全年共对其中7家企业减免处罚,指导、帮助多家企业在信用中国网站成功修复企业信用,为申请银行贷款奠定基础。对临时性医疗卫生、物资生产、研究试验等三类建设项目以及10个行业30个小类项目免于环评管理。
展望
依据《朝阳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朝阳区全面完成污染防治攻坚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的五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统筹城市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重点领域污染攻坚,立足本区战略定位,为建设“天蓝、水清、土净、地绿、低碳”的大美朝阳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