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驿站、新体系、新的“解题思路”,让朝阳“轻”起来!
日期:2021-03-15 来源:区城市管理委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还有不到两个月
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就正式实施满一年啦!
在这段时间里
垃圾分类工作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让朝阳群众的生活更加舒心美好
近日
新建和改造提升生活垃圾分类驿站
已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朝阳区城市管理委高度重视
新驿站、新体系、新的“解题思路”
就此出炉
3月9日,区城市管理委召开朝阳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区城市管理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兰澎、朝阳区各街乡相关工作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主要通报了
北京市垃圾分类专项核验工作情况
介绍了可回收物体系、
生活垃圾分类驿站建设工作安排
以及朝阳区
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创建情况
可回收物体系
作为生活垃圾分类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
是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重要抓手
为加快建立可回收物体系
推动可回收物回收增量
和其他垃圾末端处置减量
今年
朝阳区结合市级任务
要求每个社区、村
至少要设置一座分类驿站
每个街乡
至少要设置一座可回收物中转站
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减量
分出的有价值的可回收物
还可以进行有偿回收!
生活垃圾分类驿站是什么?
所谓生活垃圾分类驿站,就是全时投放点,支持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等全品类垃圾的全时投放。
分类驿站有专人值守,方便居民了解垃圾分类知识,提高正确投放率。对于有价值的可回收物,可以在分类驿站进行有偿回收,或由驿站服务人员上门回收。
按照要求,生活垃圾分类驿站要不少于6平方米,具备LOGO、标牌(门头)和公示牌等。此外还要具备4类垃圾的分类投放收集、暂存、称重计量、信息统计等功能。在公示时间内(如7时至20时)有专人值守,公示可回收物回收价格、垃圾分类积分规则或环保金兑换标准,公示可回收物上门回收相关信息。
截至目前
朝阳区已建成
252个生活垃圾分类驿站
完成整体计划的45%
可回收物中转站已建成34个
完成总量占比79%
力争6月底前
全区完成530座分类驿站
和43座回收物中转站的建设任务
并投入运行
八里庄街道
“早谋划、早建设、早回收”
搭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八里庄街道再生资源中转站
在完成桶站规范化建设、宣传动员、桶前值守、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等重点任务的基础上,八里庄街道注重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早谋划、早建设、早回收”,积极促进垃圾分类及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
▲3月5日,区城市管理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兰澎到八里庄街道实地查看了分类驿站和再生资源中转站。
1
“分类驿站全覆盖”
2020年建设分类驿站14个,实现了分类驿站100%全覆盖并有效运营。2021年由于社区优化调整,新增2个社区,2021年拟至少再增建2个分类驿站,保证实现分类驿站100%全覆盖。
2
“再生资源中转站”
2020年底,八里庄街道建成1座再生资源中转站,位于东区国际大院,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其中密闭处理车间占地300平方米,设置泡沫压缩装置一套,基本满足地区回收泡沫资源需求。2021年筹备增设1座再生资源中转站,已完成选址,正在方案设计阶段。
3
“建管结合,长效管理”
再生资源中转站由专业企业运营,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街道引入两家第三方公司(爱分类+八爪鱼)开展分类驿站运营,既发挥优势,又良性竞争。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展示垃圾分类成果,采取“互联网+”回收模式,将“互联网+”与传统再生资源回收有效融合,推进“两网融合”。回收方式为驿站定点回收与上门预约回收相结合,高低价值回收物应收尽收,目前每日回收量2.5吨左右。
望京街道
“全品类”回收驿站
让低值垃圾找到“家”
日前,朝阳区望京街道建起了9个“全品类”垃圾回收驿站,居民送来的可回收物在这里被细分为十余个类别,泡沫塑料、玻璃等低值可回收物均实现“应收尽收”。
1
驿站回收操作流程
社区里的居民把可回收物送往驿站后,会用手机扫码登记,由蓝牙电子秤进行称重、自动积分。下楼不便的老年人,也可拨打驿站电话,由工作人员上门收取可回收物。全智能化管控还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人为操作产生的误差,以保证所有可回收物被纳入正规收运体系。
2
低值垃圾找到“家”
试点一个多月,社区的分类驿站每天最多回收300公斤可回收物。从前的低值垃圾找到了“家”,社区环境明显好转。同时,驻扎社区的垃圾分类驿站也承担着便民服务功能。驿站的梯子、电钻、雨伞、医药箱等工具与居民共享,登记后便可取用,24小时内归还即可。
东风乡
积极推进再生资源体系搭建
全力促进生活垃圾“两网融合”
东风地区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构建“1+5+12+N”格局的专业化处理体系新模式。即,再生资源中转站1处,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系统5套,分类驿站12处,“N”就是再生资源回收点位9个,移动箱式货车和上门回收三轮车14辆,交投点39个,可回收垃圾桶站321组,体系搭建覆盖全域。
1
成立专班、高位推进
按市区两级《关于加强本市可回收物体系建设意见》的要求,成立由地区副乡长孙辉任组长,综合执法队、第三方公司相关负责人为组员的再生资源体系搭建专班,办公室设在综合执法队,具体负责再生资源体系搭建工作。
2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坚持政府推动,做好顶层设计,撬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地区投入30万元新建1处再生资源中转站,协调三方公司出资80万元为中转站新添四台大型处理设备,高低值全品类回收,进行终端处理,实现两网融合“双循环”。坚持市场运作,发挥社会企业优势,探索新模式,实现政府和居民“双满意”。为收集经营方和居民提供良好环境,采用“积分兑换和现金补贴”“10公斤高值搭1公斤低值或有害垃圾”等回收模式,全品类收集可回收物,实现企业和居民“双营利”。
3
社区联动、确定点位
“广泛宣传、社会参与、发动群众”是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和搭建再生资源体系建设,促进“两网融合”的成功做法。按照“总体科学布局、合理分区划片、综合利用闲置人防工程口部房”的原则,积极协调朝阳区人防办,将分部在每个社区内的口部房改造成12处垃圾分类驿站。14辆流动回收车、9个回收点位,39个交投点,321组可回垃圾桶站,均经过社区居民议事协商会议讨论通过,回收车按要求停放在指定点位或停车位内,即不影响交通,更方便居民收集投放可回收物。
4
落实规范、专人负责
再生资源回收采用定时定点回收、预约上门回收、积分兑换、智能回收机柜自助回收等便民利民模式,促进可回收物应分尽分、应收尽收。专班指定专人负责收集再生资源数据,上报区城管委。再生资源第三方服务企业指定专人负责每个点位的回收工作,可回收物分类存放、码放整齐、规范遮盖。回收车每日9:00至16:00时,定时定点回收,做到“日收日清”、“人走场净”,场地周边保持环境整洁。
5
组织培训、完善数据
综合执法队和专班相关人员定期对各个点位进行巡查,建立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开展教育培训,落实安全生产、环保消防、治安管理等主体责任,排查消除安全隐患。14辆可回收车负责每日上报收集数量,截至目前,东风地区可回垃圾从2020年5月份日均总量从不足1吨/日增加至目前2吨/日,增长了2倍。
6
加强管理、规范运营
鼓励可回收物经营者与社会回收人员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建设规范、有序的可回收物收集体系。督促引导可回收物经营者依法经营,公平交易。回收过程做到“统一标识、统一车辆、统一着装、统一衡器、统一服务、统一编号”六统一。回收服务做到“便民热线公开、回收人员信息公开、回收目录公开、回收价格公开、投诉电话公开”五公开。
新驿站、新体系
新的“解题思路”
推动生活垃圾分类驿站建设
让垃圾从源头减量
使朝阳“轻”起来
美好生活“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