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

朝阳守“艺”人 一针一线京绣情

日期:2020-12-01 来源:区农业农村局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如发般的绣针穿起五彩线,一针一线层层叠压,千针万线织就精美绝伦的锦绣画卷。

今年10月初至今,在太阳宫京绣传习所,我区非遗项目——京绣的传承人吴兰春,带着她的第四期女学员们在这里学习京绣制作。看着学员们沉浸其中的样子,吴兰春总是由衷地欣慰。

“做绣品,传京绣,我这辈子就只干了这么一件事儿。不为别的,这是我们京绣世家不可推卸的责任。”吴兰春如是解释她坚守了一辈子的京绣情怀。

“一线添宫绣,画景刻初还。”宋词中这样赞美京绣的华美。作为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汉族古老传统刺绣工艺,京绣曾是身份的象征,因主要用来供奉宫廷给帝王、侯爵服饰之用,而又称为“宫廷绣”或“宫绣”。

吴兰春的祖姥爷李祖英一直任清朝宫廷刺绣方面的要职。清朝灭亡后,祖父李宗政承传祖业在前门经营绣庄。到了第三代,吴兰春的父母吴国树、李玉玲将手艺接了过来。

“以前,京绣在民间很少见。新中国成立后,父母为了将手艺传给更多人,开办公私合营刺绣厂,招募女工或残疾人,不仅为国家创汇,也让很多人因此有了谋生的本领。”吴兰春说,自幼跟随母亲学京绣的她,早已把“用京绣造福他人”当作使命。

吴兰春的青春是京绣的。

一针一线织就锦绣,13岁,她开始给剧团做剧装。坐车、步行,爬山,蹚水……18岁中学毕业后,她作为刺绣厂小教员到河北香河、文安等地农村传授京绣技艺,从盛夏到严冬,再从严冬到仲春。

至今,河北文安、定兴县、隆化县、蔚县一带的不少绣娘,还以李式京绣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

与宫廷有着密切关联的京绣,有着与其它绣种的天然区别。“从用料、针法到构图、成品等都有定有的程式和规范,京绣的规矩比较多,也比较大。”吴兰春说,制作过程中,要在蜡纸上先描纹样,用针按照纹样扎出小孔,铺上一层特制的粉,用刷子把纹样借助粉留在布料上,然后再绣。“光针法就有十几种,如盘金绣、打籽绣、三蓝绣等;绣法上讲究慢工出细活,绣品要平、光、齐、韵、和、顺、细、密;图案要精细秀丽、形象逼真,内容要‘图必有意,纹必吉祥’。”

慢工,细活,精致,华美。京绣打磨的不是时间,是心性;考验的也不光是手艺,还有匠心。

吴兰春的晚年也是京绣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京绣这一古老手工技艺濒临失传。为了与时俱进,设计出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京绣作品,吴兰春自费学设计;为了让这门技艺有了传承的动力,她放弃了其他工作一直艰难自己守,自己设计,自己绣制,再请人售卖,尽管常常“青黄不接”。

为官方制作国礼,为名人设计制作绣袍、靠垫,为使馆夫人绣制手包、挂画,也为大众设计制作钱包或者杯垫,吴兰春在她的京绣世界里,不断尝试,努力坚守。

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更是到学校、社区、机关等地授课,也不管给不给或者给多少学费。正在太阳宫京绣传习所进行的学习,是由朝阳区扶持的公益项目,每期半年,每周授课五天。

“只要政府支持,我愿意把传承京绣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吴兰春说。“把我毕生所学都传给大家,越多越好。不为别的,就是想让老祖宗们的这份‘遗产’传下去。”

非遗小档案

京绣

京绣又称宫绣,是一门古老的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明清时期开始大为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的结晶。京绣中最好为针工中的“平金打籽”绣。这种绣,是以真金捻线盘成图案,或结籽于其上,十分精致,华贵。

京绣作为“燕京八绝”之一,曾和现“四大名绣”中的“苏、湘、顾”并称为“四大绣”。2014年11月11日,京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自《朝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