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

预防校园欺凌,“朝阳模式”初现

日期:2020-10-30 来源:区教委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已修订通过,将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提出了“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的具体要求。记者从10月29日召开的预防校园欺凌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在预防校园欺凌方面,朝阳区教育系统持续发力,通过组织14所实验校开展项目探究,形成了朝阳区预防校园欺凌工作可借鉴、可推广的系列经验。

三里屯一中分享经验,预防校园欺凌形成手册

11月29日,朝阳区各小学及职高预防校园欺凌实验学校、各普通中学德育干部100余人共聚三里屯一中,以该校预防校园欺凌探索成果为例,邀领导和专家共同分享交流,推广预防校园欺凌教育实验学校经验做法,提升区域、学校和教师预防与干预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能力。

活动上,三里屯一中幸福村校区展示了主题班会课《化解矛盾 预防校园欺凌》、道法课《守法立德 远离欺凌》,学校师生共同表演了校园剧《小凡的心声》,展示该校不同形式的预防校园欺凌教育经验做法。

“对于校园欺凌问题,学校一方面固然要通过专项规章制度进行干预和整治,但另一方面也更需要学校从思想源头上思考如何杜绝欺凌现象的产生方法和策略,形成基于预防为主的教育机制,让正面教育和引导代替惩罚和制裁。”三里屯一中副校长张鸿茜在讲话中介绍了该校整体构建预防校园欺凌教育、在德育常规工作中渗透预防校园欺凌教育、以课程为载体全面深化预防校园欺凌教育,以及在规范中寻找友善行为等亮点工作。

据介绍,三里屯一中在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治理中推进德育教育,引导学生避免由于思想认识上的片面而造成的极端行为,学校设计了“规范固行、课程深化、实践体验、机制保障”四个维度、十一个方面为基本工作框架的全面推进预防校园欺凌的德育教育方案,把此项研究与立德树人的全面教育相结合。

在友善教育工作方面,学校采取“人人谏言、人人参与”的方式,让每个师生共同参与制定本班级包的班规与班训。学校组织班级开展“友善班规”和“友善金句”的征集活动,“金句”充满了“对人友好”“待人友爱”和“给人友助”三个核心概念,让学生在日常行为懂得“友善交际”。

2020年,该校组织编写了《北京市三里屯一中预防校园欺凌实施手册》,明确了学校预防学生欺凌事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完整、科学、实操性强的预防校园欺凌的操作体系。学校还建立起了《校园欺凌应急处置预案》《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演练制度》等制度,通过属地相关单位协调沟通,为学校的工作机制建起一条“绿色通道”,发生应急事件派出所和街道均有相关部门专人对接,形成了预防、教育和处置的工作闭环。

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耿申研究员就展示活动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本次工作展示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预防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初步形成了朝阳区预防校园欺凌工作可借鉴、可推广的系列经验,并希望与会学校防微杜渐,家校社联动,科学有效预判,综合推进治理,把校园欺凌扼杀在萌芽状态,尽力把危害降低到最小,共筑安全、美好、和谐的校园。

各实验校亮点频现,预防校园欺凌“朝阳模式”初现

记者了解到,“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和暴力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朝阳区于2018年作为实验区,选择了部分学校为实验校,三里屯一中便是其中之一。

两年来,朝阳区课题研究在预防校园欺凌日常教育活动方面,主要采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路,通过专题培训、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实践活动、拓展训练、驾校互动等方式,落实预防校园欺凌的基本理念,为建设无欺凌校园奠定基础。

朝阳区各校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呈现出一批特色亮点经验方法。花家地实验小学在“戏剧工坊”课程中,以“校园欺凌”为题材,师生共同创编了《校园霸凌》英语戏剧,帮学生认识欺凌和学会应对方法;花家地小学制定了“友善班级公约”,对学生的行为指导更加明确具体;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制作并发放《对校园欺凌说不》倡议书,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朝阳新城分校制定了《拒绝校园欺凌倡议书》和致家长的一封信,促使家长与学校在预防校园欺凌问题上达成共识。各校在探索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形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助推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基础。课题组专家表示,朝阳区形成了北京市中小学预防校园欺凌工作的“朝阳模式”。

“校园欺凌的种子不会因为学校开展了一项预防工作就彻底消失,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冲突,只不过要看学校是如何把欺凌的标准行为控制在种子萌芽状态,而不是形成标准的欺凌行为。”张鸿茜说道,基于预防校园欺凌的德育教育的研究,旨在培养身心健康、行为规范、善于学习、乐于合作、勇于担当的优秀人才,不仅要让学生把友善放在嘴边,更要植入内心,化为行为,形成习惯,结合预防工作把“导”放在主导地位,用顺势而为的主动引导培育一代有德、有为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