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

高碑店甘二社区“智”解治理难题

日期:2020-10-13 来源:区农业农村局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走进高碑店地区甘露园南里二社区(以下简称甘二社区),路面平坦开阔,车辆停放有序,环境优美整洁,基础设施完善的社区广场成了居民“乐园”……很难想象,两年多前,这里却是一处环境脏乱差、投诉率很高的老旧小区。

这其中,甘二社区“12345全攻略”功不可没。甘二社区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实践,借12345“接诉即办”工作,借助科技力量,将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基层治理中,总结出一套“转变思维、提升能力、互联网+、搭建机制、动员力量”的治理“宝典”。“12345全攻略”探索实施两年来,社区硬件设施完善了、整体环境好了,居民投诉少了、主人翁意识增强了,社区打开了共建共享共治的新局面。

“智取”

换思路将“问题”变“好事”

甘二社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共有居民楼18栋、5700余人。此前由于小区产权分散、管理责任不清、物业服务缺乏,群众投诉居高不下。

“12345的投诉来源大多是社区居民,只有了解投诉人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了解投诉背后的‘未尽诉求’。”甘二社区党委书记李秀芬说道。2018年,李秀芬担任该社区党委书记后,便与同事们一起摸清社区“家底”,从办理投诉入手,开始了“12345全攻略”的初步探索和实践。

了解居民现状是首要环节。在甘二社区居委会里有一张图,2602户居民家的户型、居住性质、居住人数,是否有高龄、低保、残疾情况等信息在上面一目了然。

这张图可是来之不易。甘二社区首先利用为居民办理停车证的机会,收集数据,构建出甘二居民信息的原始网络,然后通过疫情期间的信息收集,几乎涵盖社区所有住户,居民社交网络雏形显现。此外,社区工作者在工作中每接触一位居民,就会尽力了解相关信息。一条条零散的信息汇集在一起,最终织就了社区居民信息的无形网络。

摸清了社区居民底册,社区工作者在处理12345案件时更能有的放矢。

问题来了是好事。在案件处理上,李秀芬引导社工转变思路,“平时我们想入户,敲门居民未必给开。现在人家‘送上门来’,这还不是好事吗?何况,这个人还有可能成为你的资源。”李秀芬分享了一个故事,有位年轻女性居民,有一段时间老打“12345”投诉,内容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儿,社工通过分析发现该居民心思敏感,就从共同的兴趣入手,建立了相互信任,这个女孩后来成为了一名社区志愿者,无效投诉的事再也没有发生过,“坏事”真的就变成了“好事”。

“智慧”

“互联网+”实现未诉先办

在甘二社区,说起虚拟社工“园园”几乎无人不知。“园园”由甘露园而得名,是甘二社区“互联网+精细化治理”的核心,有社工专人负责“园园”与居民的交流,用微信收集居民反映的各种问题。“园园”的居民好友超过2500人,基本达到了每户都有人被“园园”的朋友圈囊括其中。

“园园”为何强大?原来它背后有6支骨干队伍做支撑,除了社工,社区党委还建立了2.0版“红色联盟”,统筹物业公司、房屋中介、律师事务所、医疗机构等辖区资源,开展安装楼道照明、清理楼内外卫生等为民办实事的工程。

“吹哨报到的部门单位、人才济济的双报到党员、中流砥柱的自管党员、爱挑毛病的热心群众也都被吸纳其中。”李秀芬介绍,在6支队伍的支持下,“园园”带头建立起分类别的微信群,把不同类别的居民按照年龄、爱好、特长、工作重点,划分到不同的群里,便于为居民提供精细化的服务,同时开展线上民主议事。

“6号楼前进车棚的台阶太高,本来垫了块砖,不知道被谁给收走了,请帮忙解决一下!”家住3单元的一位居民在“甘二供暖和物业报修群”中反映了她遇到的“难题”,不一会儿,物业工作人员褚广哲在群内回应了她。几个小时后,新的斜坡做好了,施工照片也一并被发到了群里,引来居民称赞:“太好了,这下骑车进出都方便了。”

像这样的小故事天天都在群里发生。

楼道公共照明损坏,居民可以在“维修群”@物业人员提醒清理;供暖季暖气漏水、不热,居民@供热维修工人邀请上门维修;出现扰民现象,居民在“平安群”@社区民警……在“园园”庞大的互联网社群人数和资源下,居民的许多日常问题被快速有效地解决。

依托“园园”和各种社群,社区党委搭建起社区内部的沟通机制,缩短了居民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路径,居民也就没有必要“绕道而行”去拨打热线电话了。服务精细了,居民满意度提升了,投诉自然也就少了。

然而,社区党委觉得这还不够,他们还希望在事件发生之前,或者诉求出口之前,将它化解。雨季来临前,社区协同物业开始清理路侧下水雨箅子,对顶层进行防雨层维护;春季易出现大风天气,社区组织人员提前巡逻,防范高空坠物风险。

不仅如此,社区还安排专人对“园园”微信、朋友圈、社群内居民聊天记录进行汇总,寻找多次出现的关键词,研判哪些词可能成为“诉”,社区就提前去做工作,把基层治理的关口前移,真正实现“未诉先办”。

“智囊”

居民志愿者成自治“中坚”

“只不过是两年没回来,社区的变化太大了!”19号楼居民张萍年初回社区时禁不住感慨,焕然一新的社区环境给了她第一个惊喜。这些可喜的变化,离不开社区的“一老一小”。

“社区内的老人儿是社区治理的支柱。甘二社区只有13名社工,许多时候,一些棘手的投诉,都是靠社区‘一老一小’来解决的。”李秀芬介绍,这“一老”主要指的是由老干部、老党员、热心志愿者成立的“金钥匙”社区智囊团。

别小瞧这些老年人,他们的耐心有时候能成为化解矛盾的关键。为了美化环境,社区在小区里种起了各种树木和花花草草。本是一件好事,却被一位住在二楼的居民拨打12345热线投诉了,理由是“树木已经有四层楼高,并且树枝伸进自家阳台”。根据实地考察,树高还没过一楼窗户。社区工作人员反复解释无效,“金钥匙”智囊团出面,老党员入情入理的话语,为居民打开了心结,化解了矛盾。

甘露园南里二社区居委会是一排平房,人们晚上遛弯从这里路过时,常常看到会议室和阅览室的灯光是亮着的,那通常是有诉求的年轻人跟社工在交流。

“年轻人的诉求我们很看重,一般他们下班回家都7点多了,我们就会在这里等他们过来,把问题聊透了,解决了,也就信任社区了,说不定还有意外收获。”李秀芬所说的意外收获,指的是通过倾听、沟通、赋能,投诉者变成志愿者。“有了问题,才能把人凝聚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动年轻群体,尤其是有专业特长的人士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激发了年轻群体的自治活力。”

今年疫情期间,张萍和400余名志愿者一起站到疫情防控第一线,站岗值守、测温登记,她的“战友”中不仅有花甲老人,还有不少年轻人,“一老一小”共同参与到社区防控中,筑起一道铜墙铁壁,成为社区防控的中坚力量。

对于甘二社区,12345不再是负担,每一次投诉都成为一次机会,认识一位居民,吸纳一份资源,完成一项治理。通过“12345全攻略”的实施,甘露园南里二社区的接诉即办工作有了较大改观,从过去的投诉率地区排行前5名降到现在的倒数5名。这个昔日的老旧小区巧借“接诉即办”焕发出新的光彩。

编后评

社区治理要“智慧”

科技赋能社区治理,打造新型智慧社区。全力夯实基层治理这个根基,就要善于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推进城市社区治理系统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全面提高社区治理效能。

在甘二社区治理过程中,12345成为一根线,让有需要的居民找到社区,也让社区找准自己的服务方向,离居民更近。12345更是居民民主议事的“选题库”,为社区发动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推动居民自治提供了契机。

甘二社区党委借助科技力量,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各治理主体的作用,实现了党建引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科技支撑的治理模式,把来自12345的诸多“问题”变成了“好事”,并依此将服务前移,实现了“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的转变,最终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让原来问题多多的老旧小区变成美好多多的幸福小区、智慧小区。

(转自《朝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