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审计机关开展文化领域专项审计的探索与实践
文化是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手段,为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人民幸福感指数,近年来,朝阳区全面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标准,大力推进“文化之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文创园区建设及升级改造项目,截至2019年底,朝阳区文化产业园区达90家。同时,完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体系,建成150个24小时自助图书机、11家文化大院,57家社区流动美术馆、30家城市书屋,逐步形成具有朝阳特色的文化品牌体系。为了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为专项财政资金的“守护者”和文化建设的“护航员”的作用,朝阳区审计局持续开展了对文化产业政策落实和相关资金管理使用效益效果的审计调查,以此助力文化建设发展、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得当。
一、朝阳区文化领域专项审计基本情况
朝阳区审计局针对区域“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的功能定位及其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适时调整审计关注点,将文化审计作为民生领域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紧扣“七有”“五性”要求,聚焦朝阳区文化建设发展的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效益性,先后开展了“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专项审计调查”、“潘家园国际民间发展文化有限公司运营情况审计”、“萧太后河系综合治理和滨水绿色文化休闲廊道项目工程审计”及“区文化委、区文联、区定福庄传媒文化产业区管理委员会预算执行审计”等10余个项目,通过审计,掌握文化领域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促进文化领域民生政策切实落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水平,保障专项资金发挥实效。
在文化专项审计中朝阳审计局重点关注四个方面:一是相关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情况。对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实施情况等进行审计,推进相关政策措施落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健康发展。二是关注“四化”效果。关注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要求的落实效果,针对 “四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促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水平。三是关注产业资金政策的合理性。审查产业资金政策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剖析原因,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出建议,完善资金政策。四是关注专项资金使用合规性、效益性。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揭示资金使用中的风险隐患,规范资金管理使用、提高使用效益。
二、朝阳区文化领域专项审计主要做法
(一)紧抓文化特征,细化项目论证
文化领域涉及面广,涵盖了多种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业产品,加之朝阳区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增长迅速,各园区入驻企业类型复杂,为了全面了解朝阳区文化行业发展情况,把准文化行业特征,准确把握专项审计的重点方向,朝阳审计局开展了大量、详实的项目论证工作。项目论证前期,组织力量加强文化行业相关政策的收集与学习,重点把握《朝阳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朝阳区促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修订)》等区域特色性文化发展支持政策,深入研读分析。项目论证中期,选择走访重点,先后到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朝阳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管理委员会等机构进行实地调研,掌握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及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此外,走访区财政局了解相关资金支持范围、申报程序、资金安排规模等情况。项目论证后期,对收集整理的相关政策性资料和调研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召开研讨会,集思广义。通过充分的论证,掌握了全区不同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及其发展现状等内容,为有针对性、有重点的确定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朝阳区审计局抓住“十三五”规划收官和“十四规划”即将启动的时间节点,适时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审计调查。在客观评价“十三五”期间全区文化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的同时,针对个别指标不严谨、制度不完善、职责不清晰、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合理制定“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突出导向引领,强化项目组织
文化领域审计项目有其自身的专业性、特殊性、复杂性以及审计对象的广泛性。对此,朝阳区审计局坚持导向引领,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的审计阶段,通过适宜的导向,强化审计项目组织实施。
一是以目标为导向,做实审计实施方案。针对文化项目范围广、政策专业性强、工作方式灵活等特点,朝阳审计局以审计实施方案为抓手,强化专项审计项目全流程控制。在做好项目论证的基础上,明确实施方案总体目标是:通过对文化政策落实、职能履行、项目方案制定、项目开展和考核等各环节的衔接度及执行效果的审计,客观评价全区文化服务体系(产业项目)运作的整体质量及各职能部门职责履行效果;专项资金来源、分配、拨付、使用、绩效评价等各环节的合规性、效益性。根据总体目标,制定分目标,并以此确定审计内容、重点,方法和相应的要求,形成以实现审计目标为核心的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审计实施方案。
二是以效率为导向,统筹审计项目开展。在严格审计项目质量的同时,注重提升审计效率。一方面强化项目统筹,充分运用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牢固树立审计“一盘棋”思想,将专项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有机衔接,有效的整合审计资源,使审计人财物得到最合理的运用。如在2019年文化专项审计期间,同步开展了对区文化和旅游局本级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及其下属文旅行业5个二级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审计,还有对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的经济责任审计等,形成了文化专项审计与其他常规审计的大融合,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为掌握总体、分析判断、夯实取证、准确定性提供技术支持和质量保障。例如,在对社区街头设立的书香朝阳--自助图书馆利用效果的审计中,审计组获取了区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系统后台运行数据和各地区人口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核实24小时自助图书系统的借阅情况,审查图书配置是否合理,空间分布是否考虑周边人群密集程度,图书物流派送是否及时等情况,并据此分析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自助图书馆的运行效果等,这是手工审计所做不到的。
三是以问题为导向,突出审计重点。在专项审计项目开展的过程中,注意关键环节、关键措施,将关注点放在文化政策的制定及落实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合理、不适应等问题,同时关注专项资金使用中有无侵占、挪用和损失浪费等问题。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朝阳区审计局充分考虑文化领域的特点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情况,坚持“三个区分开来”的原则,主动向被审计单位征询、座谈,了解文化领域的新政策推进中的痛点、难点,进而对问题综合分析、审慎认定。对涉及多部门协调的问题,梳理各部门的情况及职责,分析各自利益冲突点,明晰政策制定及执行的障碍,避免“纸上谈兵”,努力做到审计问题准、建议实。
(三)加强质量把控,深挖审计成果
质量是审计的生命线,成果则是审计生命的源动力。在开展文化专项审计中,朝阳区审计局一方面始终严把质量关,实行严格的全过程、多方位的质量安全控制。面对文化领域审计对象的广泛性,防范审计风险是第一位。首先要确保干部的廉洁安全。对此,朝阳区审计局与审计组签订了廉政风险防控责任书、保密责任书等,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细化并下发由被审计单位填写和反馈的“审计干部廉政跟踪卡”,做到警钟长鸣。同时,防控质量风险,严格执行“分级质量控制办法”“审计项目重大差错退回”等制度,强化两级审理、审计报告评审和审计信息报送机制,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基础上,多层面提升审计成果。
为了使文化专项审计成果更好的服务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朝阳区审计局注重提高审计发现问题与建议的效用性,通过文化专项审计,提出加快区级博物馆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合理化;健全地区级文化中心的内控制度,建立业务管理台账,强化重要岗位、关键节点制衡作用等审计意见建议29条,促进出台区级制度1项,规范单位内部管理制度30余项。同时,开展审计整改“回头看”,促进全区进一步细化补贴标准,相关单位出台了文化产业政策实施细则等,审计监督和保障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果得到“双提升”。
三、不断总结,再上新程
文化领域审计具有常新常审、常审常新的特征,下一阶段,朝阳区审计局将不断总结文化审计的经验和不足,及时了解有关新政策、新动向,把握文化项目安排及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方向,持续关注重大文化项目进展,不断深化文化领域的审计,更好地服务政府决策,促进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是积极推进绩效审计,评价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紧紧围绕即将出台的区域“十四五”规划和文化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以“十四五”规划目标落实、政策措施执行和绩效管理为切入点,着力研究探索以年度例行审计为基础的文化体系建设跟踪审计,开展对建立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实证调研,二是多渠道、多手段扩展提升审计人员能力。文化领域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挑战。审计干部要及时总结经验,研究建立文化领域审计的理论框架和实施规则,使工作逐步规范化、标准化。三是建立专家储备制度,实现与专业机构、专业部门的合作联动。利用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文化领域审计项目的质量。四是进一步强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应用。文化政策资金体量大、涉及的个人及企业数量多,相关数据管理基础好,具备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审计的基础。朝阳区审计局将借台唱戏,努力开创以大数据审计为主导的现代文化审计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