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

小红门:绿色宜居展魅力

日期:2019-10-18 来源:区农业农村局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信息来源:朝阳报)

    小红门乡因清代乾隆时期北京皇家苑囿南海子的正门——北红门东边新建的一个门,而得名小红门。

    小红门拥有较丰富的文化资源。一直活跃在小红门红寺村的地秧歌“太平同乐秧歌联欢会”,起源于乾隆二年(1737年),至今已有282年的历史,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于小红门村三台山的小红门清真寺已有130余年历史。

    小红门历来重视生态环境建设。2008年至2010年筹建了鸿博和镇海寺两处郊野公园,累计占地163.55公顷,绿化面积达141.5公顷,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11年,小红门乡党委在鸿博郊野公园东南部,筹建了地区党风廉政教育基地——鸿博先锋园,陆续建起了焦裕禄、雷锋、杨善洲、任长霞等8位先进人物雕像,组建事迹宣读队,先后接待了近百场廉政教育活动,焦裕禄同志的女儿焦守云曾亲自到此缅怀父亲并作报告。

    2019年,为进一步加大绿化面积,小红门乡正在建设镇海寺公园二期,该公园占地270亩,周边紧邻镇海寺公园一期、鸿博公园和横街子公园,属于朝南万亩森林公园的一部分。公园建成后,将与现有公园连片,共同满足地区居民休憩游玩的需求,连片区域可惠及居民近10万人。

    近年来,小红门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地区城市化建设,致力于将全乡建设成“生态环境优美、百姓生活和谐”的宜居乡。“十三五”以来,小红门乡积极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回迁安置工作,全乡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健康发展,向城市化不断迈出坚实步伐。2011年至今,小红门共建成农民回迁房139.09万平方米,安置地区百姓19694人,大幅度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

    在推动地区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的同时,小红门地区工委更加注重地区党的建设。先后成立了“红先锋”区域化党建项目,小红门地区聚力服务联盟,并创新性地开展了“五单”(群众点单、议事会议单、党员领单、公示晒单、年底评单)行动,在听民声、解民需的前提下,更好地兑现群众“幸福心愿”领单的承诺,真正实现了党员志愿服务与地区群众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提升了地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未来,小红门将围绕着朝阳区“文化、国际化、大尺度绿化”发展主攻方向,立足小红门实际,借助城乡发展“六个一百”工程,发挥区位优势,深化郊野公园建设和城市化建设,推动城环城电子商务中心、红门国际广场、镇海寺游乐活动中心等高端服务业项目,努力打造高端集约、环境优美、开放包容、宜居和谐、民生幸福的魅力小红门,建好朝阳“南大门”。

    地区名片

    小红门乡位于北京朝阳区南部,东靠京沪高速公路,南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与丰台区、大兴区接壤,北距南三环约1公里。辖区面积为12.07平方公里,下辖4个行政村、10个社区,户籍人口约3万人。

    区域看点

    ★鸿博郊野公园

    公园占地120公顷,东邻博大路,西邻牌坊村路,南倚南五环,北边为红坊路,毗邻鸿博家园小区。公园内有人工湖,四座池塘,并将种植共计891亩的各类乔木、果木,以及其他各类植物景观,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作为规划住宅区的绿色背景,通过营造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郊野公园的生态性得到进一步彰显,更为新村居民提供了一个生态良好、布局合理、功能较为齐全的林下休闲、健身娱乐、科普教育场所。

    ★小红门地秧歌

    小红门地秧歌流行于小红门乡红寺村,是一档历史悠久、组织严密的民间花会。据资料记载,该会起源于乾隆二年(1737年),全称为太平同乐秧歌圣会。表演程式由开场、走场、别篱笆、斗场、抢桥组成。201 1年,小红门地秧歌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红门乡修建地秧歌文化大院,同时支持地秧歌走进乡域内小学校,与传承人赵凤岭共同开展地秧歌推广活动,使这项非遗文化传承并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