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化身新动能 扩大朝阳发展新格局
日期:2019-10-09 来源:区投促局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今年,北京市朝阳区第三批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政策推行工作已经开始。包括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结售汇业务资格,培育新型金融科技业态,允许外资银行参与进出口通关缴税,支持企业在境外发绿色债券在内的各项开放政策将全面启动推广。
一、金融机构体量大 服务已成刚需北京市朝阳区服务业扩大开放实现了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形成一系列全国领先、北京首创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业17种新业态在朝阳扎根,10项体制机制创新成果落地,并推出2批共53个典型示范点,为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积极探索经验。1—5月,朝阳区金融业增加值181.3亿元,同比增长9.6%,占全区GDP比重为11.8%,对全区GDP增长贡献率为16.6%,区域金融业的稳步发展推进了朝阳区整体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二、构建首都标志性服务业随着韩亚银行总行成功迁入,全市9家外资法人银行中已有7家聚集朝阳,中建财务落户标志着又一大型央企财务公司选址朝阳区,东方金诚信用评估落户进一步增强我区信用评级行业在全市的领先地位。朝阳区自成为试点示范区建设三年来,通过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方式,积极响应全面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吸引外资投入的政策,设立有利于外商投资性公司发展的制度标准,不断优化体制结构,引导外商投资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如今,落户机构涵盖银行、证券、期货、支付、股权投资、信用评级等各类型,进一步丰富了朝阳区金融业态。
三、服务业态全面 助力金融多层次发展北京市朝阳区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组织落户中国的首选地。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洲开发银行(ADB)、国际金融公司(IFC)的驻华机构,德意志银行、蒙特利尔银行等外资法人银行,中金公司、中德证券等合资券商,中意人寿、中英人寿、中信保诚人寿等合资保险,大众汽车金融、宝马汽车金融、奔驰汽车金融等外资汽车金融,瑞士再保险、法国再保险、慕尼黑再保险世界三大外资再保险,纽约泛欧交易所、德意志交易所等外资证券交易所在华代表处,标普、穆迪、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在华全资子公司等国际知名金融组织均落户朝阳,截至目前,朝阳区共有外商投资企业近万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00亿美元,企业数量及规模居北京市首位,占四成以上,基本形成以商务服务、科技信息、金融服务、文化创新、中医药服务贸易、生活服务六大重点领域为主的服务业产业发展体系,近100%外资投向服务业领域。
(一)金融服务领域
目前,朝阳区引进了以中美合资科技银行、中信百信银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为代表的各类国际金融机构,区域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其中,备受关注的亚投行总部主体结构已经封顶,并批准第一笔2.5亿美元的在华投资,用于北京建设覆盖大约510个村庄、连接大约22万户家庭的天然气输送管网等工程。大力拓展服务领域网络链,形成中心与外界一体化发展脉络。
(二)科技信息服务领域
着力推动国际研发创新的引入和支持,苹果研发(北京)有限公司、特斯拉新能源研发中心等国际知名企业的研发中心相继落户朝阳,移动手机、新能源汽车、城市绿色发展等领域的中外合作进一步深化。
(三)文化创新领域
朝阳区全面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推出“政策50条”,支持一批重点文化项目(企业)发展;出台北京市首个《文化创意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助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成立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启用全市首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设立全市首支区级文创产业发展基金,构建文化金融服务创新体系。朝阳区置身蕴含丰厚文化底蕴的沃土,在发展文化创新领域首当其冲,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走在北京市前列。
(四)生活服务领域
医疗、教育、便民服务业同步提升。和睦家等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纷纷落地,为看病就医注入国际医疗理念;北京市共有19所国际学校,其中16所位于朝阳区;一刻钟服务圈初步实现,全市首家“超市+电商+餐饮+外卖”的零售新业态—盒马鲜生体验店开创“移动互联网+零售一体化”新模式。生活服务领域的开展,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化、优质化、智能化的享受,不仅丰富了属地居民的生活,也带动了消费,促进经济稳态发展。
(五)商务服务领域
总部经济资源配置能力在朝阳区的规范带领下不断强化,苹果、特斯拉、惠普、斯伦贝谢等知名跨国企业均设立区域性总部,鼓励审计、法律、人力资源以及管理咨询等领域高端商务服务企业开展跨境中介服务业务。2018年,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占北京市总量的近五成。商务服务能够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无疑是资源配置合理得当的功劳,一方面,对接国际知名跨国企业资源是重要的启动源头;另一方面,将整体资源分化并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是需要不断探索与改革优化的一个过程。
(六)中医药服务贸易
医疗保健问题不容小觑,在倡导“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大背景之下,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尽最大努力想群众之所想,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初步构建了中医药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成立全国首家为外交人员服务中医药医疗机构—北京国医汇中医诊所,并支持其转型为非政府办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机构,更名为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满足175个国家驻华使馆,20多个联合国驻华机构及400多家海外驻华媒体及跨国公司高管人员中医药服务需求,开启驻华使团中医药健康服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