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服务保障的幕后故事
日期:2019-04-28 来源: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4月25-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北辰会展旗下的国家会议中心作为主力场馆率先登场,为高峰论坛开幕式、企业家大会、12场分论坛、高级别会议提供服务保障。
国家会议中心3000余人的服务保障团队严阵以待,践行“工匠精神”,以最高标准的“北京服务”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留下了服务保障的众多佳话。
倒茶水分解为25个步骤
相比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本届高峰论坛规格更高、规模更大、会期更长、活动更丰富。国家会议中心全部会议区、展览区、部分配套酒店均投入使用,并为与会代表、媒体记者、工作人员、保障人员等提供会议、餐饮、住宿等相关服务保障。
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却有着玄机,如一个简单的倒茶水的服务就可分解为25个步骤。一杯茶水从调制、斟茶都有严格的标准,需事先了解客人的喝茶习惯,如茶叶、温度,不同的茶叶在冲泡的水量上也有严格的规定。
为了更好地保障峰会,打造更高端专业服务,国家会议中心将VIP服务组更名为“国宾服务队”,从服务人员里精挑细选了11位综合素质突出的服务人员,并进行了高强度的培训及高密度的实战演练。在贵宾服务、签约服务等重点服务保障服务环节,她们优雅地诠释了“北京服务”、“北辰标准”的深刻内涵。
刘月菲是“国宾服务队”的“老人儿”,有着极其丰富的高端国事活动经验,为了更专业的服务品质,她已记不清同一个动作机械地练习多少次,经常托盘训练练习到手发抖,咬着筷子训练微笑,练到嘴发麻。
针对“国宾服务队”的新成员,国家会议中心组织了严苛的培训和大量实战演练。
高峰论坛会场内,工作人员的服装细节进行了局部的处理,衣服既继承经典又穿着舒适美观,彰显大国风貌,细节上的精雕细琢让国家会议中心的服务更加至臻至善。
抢翻台三分半钟完成
相比两年前的首届论坛,此次论坛参与的国家更多,会议衔接更加紧密。
据统计,国家会议中心为高峰论坛共提供135场会议室服务。高峰论坛期间,单日最高翻台量107次。从会议室、餐饮的需求到桌椅的数量、布置的调整……国家会议中心协调保障组需要与各相关部门密切沟通、逐级对接,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并针对各个保障环节进行协调,给出可行的方案,这极大地考验着协调部门的智慧和应变能力。这也要求协调部对所有事项做到第一时间反应、最短时间反馈、最快速度解决。
尤其是开幕式和高级别会议期间的两次抢翻台任务重、时间紧,巨大的挑战摆在了工作人员面前。
“我们达到了比演练时还要快的抢翻台速度!”提起26日的场景,国家会议中心运营部副经理顾博文依然沉浸在兴奋劲儿中。论坛召开之前,工作人员反复彩排了至少30次,每一次都推敲总结经验,但实战的场景更为严苛:第一次抢翻台的时间只有15分钟,还要考虑到抢翻台时不能打扰仍留在座位上休息的宾客。
但最终的结果让所有人都松了口气,任务最重的首次抢翻台只花了3分半,比任何一次空场彩排都要快。
由于瓶装水采用玻璃瓶材质,一箱水重达18.5公斤,在无比紧张繁忙的抢翻台中,所有人都处于高度亢奋的工作状态中,扛起水来都不觉得沉。
26日的精彩不止这些。新闻中心送餐成为“北京速度”、最高标准的严苛检验。从会议区的中央厨房到新闻中心所在的展区距离达150米,为了保证食品的温度和最佳口感,平均重量达200斤的60辆餐车需半个小时之内送达。为了记者朋友们能按时用餐,第六党支部党员安全生产部经理郑伟明挑起重担,组建70人的新闻中心用餐保障突击队。突击队凌晨两点多依然在现场不断规划路线,寻找最佳的送餐路线,同时还对不平的路面进行修补。突击队针对送餐进行反复的演练,确保零误差。26日,突击队用了仅11分钟就把60辆餐车火速送达新闻中心,让记者朋友们在中午十一点半之前吃上了可口午餐。
餐饮尽显“一带一路”范儿
高峰论坛参会国家多、地域广、人数多,宾客的宗教禁忌、饮食习惯、口味皆不相同。国家会议中心从食材的严格甄选,到菜品的设计、研发,摆台的制作都精心打磨,关注每一个细节,同时兼顾创新。餐饮团队发挥“工匠精神”,为客人带来舌尖上的享受,并将融入了中国文化的餐饮演变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向来自全世界的来宾讲述中国故事。
为了让参会代表和媒体记者吃出新颖、吃出新意、吃出与众不同,国家会议中心餐饮团队制定各类自助菜单69套,茶歇菜单41套,外带餐包菜单 7套。每套菜品都不重样,并将精彩的创意融进每一道菜品。
把国际范儿和中国风很好地融入在一起的“梅花水晶包”“伏特加鳕鱼盏”“罗马盾牌酥饼”“桂花普洱茶冻”等茶歇小吃,现场十分“抢手”。一道道香气扑鼻的菜品,是“丝路精神”的独特演绎,带着宾客领略了古代丝绸之路蕴含的各种豪情与柔美,诠释着新时代国会人的工匠精神。
为大会量身打造、造型新颖的60余组、近1000件餐饮摆台刷爆朋友圈,“楼兰绿洲梦”、“方圆天地”、“共建双赢阁”、“情长万里”等餐饮摆台既结合了高峰论坛主题,又融入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土人情、文化内涵,兼具观赏性和环保性,既大气磅礴又精雕细琢。
“鱼跃龙门通四海”,寄寓了逆流勇进、奋发向上、不怕困难、挑战自我的民族精神,寓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风起帆张,扬帆起航。
“共建双赢阁”,使用了糖面雕、泡沫雕、浮雕、木工制作、手工彩绘、果蔬雕等工艺,包含了大小摆件52个,团队花了4个月的时间制作完成。作品体现共商、共建、共享双赢理念,造型以汉字“共”为基础造型,中间有两根红柱,代表着合作双赢的含义。整体造型效仿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柱和梁”,体现相互依托、相互支撑含义。作品是创作团队大量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研习文化风俗的基础上创新研发制作,先后30多次易稿,单就手工彩绘这一块,反复颜料对色、校对色差,调色就用了80多种颜色。
在餐厅内,最大的一座“共建双赢阁”摆台最为醒目,这可是国家会议中心西餐冷菜厨师长闫柱的“杰作”。
当得知这些摆台是用糖、面、巧克力等食材制作而成,一位外宾不由自主地竖起了大拇指,惊叹于中华技艺。
借来的“国粹经典”
国家会议中心向中国科学技术馆借用的大雁塔、小雁塔、宋代古海船等11件“国粹经典”展品,用于餐饮摆台及公共区域装饰,更好地向世界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此次高峰论坛,国家会议中心深入践行“节俭办公、绿色办会”的理念,从会场布置到会议用品、具体接待、摆台装饰等处处体现节俭之风。大宴会厅餐车的布菲装饰兼具环保与美观,这是公关部设计师以“春夏秋冬”为主题,以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景色为素材设计而成,既显中国气派又与高峰论坛展区的图片墙设计相契合,不少素材照片都是员工的原创作品。大会需要的物资以租借形式为主;在饮食的规格、设计、配比方面反复调整,做到最佳,避免餐桌上的浪费;新闻中心茶歇区,突出老北京特色的“北京茶汤”糖艺,是2014年APEC领导人会议周上的创意作品;1号展厅外的休息区,摆放在桌子上的戥子是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欢迎晚宴主桌装饰,此物摇身一变,成为摆放餐巾纸的托盘;展区4A用餐区的摆台装饰,也在各大活动中得以反复的利用。
文并图 夏波光